主页 > 论文欣赏 >

大学生利益观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


2018-05-04    来源:理论观察    作者:刘丽波;陈虹宇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其民族精神状况如何,不仅关乎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经济全球化、利益备受关注的今天,大学生的利益观直接影响民族精神的培育,在科学利益观指导下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已是当务之急,因此,要加强他们的利益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利益观;民族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1 — 0151 — 0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源泉,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汇聚在利益上,受其影响,大学生利益观呈现出多元化,这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分析大学生利益观状况及其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当务之急。 
  一、利益观及大学生利益观的表现 
  (一)何谓利益观 
  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利益,是在需求基础上产生的,反映需求主体与需求对象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追求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动因。所谓利益观是人们对利益的认识和观点。 
  (二)大学生利益观及其表现 
  大学生利益观是指大学生对利益的认识与观念,表现为生活、学习、交往、恋爱、就业中的利益取向。高校并不是“世外桃源”,大学生利益观不仅受社会多种利益观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社会利益观,尽管如此,因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认知水平、判断能力、价值标准、道德修养等层次较高,其利益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核心利益被强化,政治利益不断淡化 
  核心利益是指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盛衰的利益。政治利益是指通过实现政治诉求、追求而获得利益。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核心利益的内容,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意识增强。相比之下,政治方面的追求不断淡化,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不会与政治沾边,他们轻视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关注政治方面的新闻,也很少积极参加学校党委、团委组织的政治活动。 
  2.集体利益为主流,个人利益不断显化 
  集体利益是指国家和团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个人利益是指个人需要的满足。多数大学生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时刻关心集体利益,关注、维护集体利益是大学生的主流。然而随着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增强,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明显地追求个人利益,甚至不惜损害集体或他人利益,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 
  3.长远利益均认同,眼前利益不断强化 
  长远利益是指未来的利益,是使国家长远发展、个人全面发展的利益。眼前利益是指当下的利益。当代大学生认同长远利益,他们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订了远大的目标,并为此做准备。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眼前利益往往与大学生的迫切需要相联系,导致部分大学生追求眼前利益的意识逐渐增强,做出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背信弃义等违背道德的行为。 
  4.精神利益被关注,物质利益不断重化 
  精神利益是指与精神需求相关的利益。物质利益是指与物质生活需要相关的利益。当代大学生关注感情、入党、评先选优等精神方面的利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断涌入,部分大学生越来越注重金钱等物质利益,他们穿名牌用名牌,和同学进行物质方面的攀比,在学业上却不思进取,存在着拜金主义倾向。 
  5.潜在利益受重视,现实利益不断明化 
  潜在利益是指隐藏却没有体现的利益,包括自身素质、理想等。现实利益是指实际的利益。当代大学生重视潜在利益的追求,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注重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随着西方实用主义等思潮的涌入,部分大学生逐渐讲究现实利益,在学习上急功近利,认真学习热门课程,对冷门课程则采取敷衍的态度,参加学校的实践活动只是为了入党、评优,將实用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民族精神及其内容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共同特质,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积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这五个内容中的每一具体内容都隐喻着一种精神。 
  1.爱国主义隐喻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本身就凝聚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是指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包括对祖国锦绣河山、骨肉同胞、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热爱等,深深地隐喻强烈的爱国精神。 
  2.团结统一隐喻整体精神 
  团结统一是指基于整体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形成的凝聚力,就是实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只有个体团结成整体,民族才能生存和发展。团结统一隐喻的是一种整体精神。 
  3.爱好和平隐喻和谐精神 
  爱好和平是指民族之间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向来爱好和平,倡导和谐,对外,“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同世界各国建立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3〕;对内,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爱好和平隐喻的是一种和谐精神。 
  4.勤劳勇敢隐喻重德精神 
  勤劳是指人们对待劳动的一种吃苦耐劳的行为品德。“业精于勤”、“勤能补拙”等都是对勤劳品德的赞美。勇敢是指人们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英勇的品德。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隐喻的是一种重德精神。 
  5.自强不息隐喻自强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指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正是因为自强,使中华民族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自强不息隐喻的是一种自强精神。
三、大学生利益观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双重”影响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他们的利益观正确与否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培育,正确的利益观“滋养”民族精神的培育,消极的利益观“削减”民族精神的培育,可见,大学生利益观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是“双重”的。 
  1.以核心利益“滋养”爱国精神,政治利益淡化“削减”爱国精神。爱国精神表现为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多数大学生对核心利益的重视,提高了他们的国家意识,促使他们维护国家的利益、尊严和荣誉,以热爱祖国为光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辱,培养着他们的爱国精神。而部分大学生的政治利益观淡化,导致其政治情感淡漠,缺乏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政治认知匮乏,对一些国家政治现象的评价有所偏颇甚至错误;政治行为存在盲目性,不能理性对待一些国家政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着爱国精神。 
  2.以集体利益“滋养”整体精神,个人利益显化“削减”整体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整体精神,将整个中华民族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当今大学生主流以集体利益为重,重视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矛盾时,以小我成全大我,培养着他们的整体精神。而有些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往往忽视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导致集体意识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从而“削减”着整体精神。 
  3.以长远利益“滋养”和谐精神,眼前利益强化“削减”和谐精神。中国自古以和为贵,和谐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当代大学生认同长远利益,他们着眼于国家和个人未来长远的发展,不拘泥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培养着和谐精神。而部分大学生的精力都放在取得眼前利益上,破坏环境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浪费资源造成人与社会的不和谐,背信弃义造成人与人的不和谐,这些都“削减”着和谐精神。 
  4.以精神利益“滋養”重德精神,物质利益重化“削减”重德精神。自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崇尚“德”,重视品德修养,讲究道义气节,“中华民族的重德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德为本、崇德治,重情感、笃情谊,重修身、倡德行”〔4〕。当代大学生关注精神利益,他们为了实现荣誉、尊重、自身价值等精神方面的满足,会注重道德修养的养成,培养着重德精神。而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物质利益,认为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等优秀品德是老土的行为,却将奢侈享受当成一种时尚,甚至不顾道德,从而“削减”着重德精神。 
  5.以潜在利益“滋养”自强精神,现实利益明化“削减”自强精神。自强精神表现为积极进取、追求理想,包括自尊、自立、自信和自强四个方面。当代大学生重视潜在利益,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理想的实现,并为此努力奋斗,培养着自强精神。而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现实利益,导致他们只注重现实利益产生的直接效果,却将远大的理想抛在脑后,一旦现实利益获得满足,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削减”着自强精神。 
  四、寓民族精神培育于利益观教育 
  大学生利益观不仅影响自身的利益取向与个人发展,而且影响其民族精神的培育,影响他们在国家复兴、“中国梦”实现中的作用,因此,寓民族精神培育于利益观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一)在利益观的养成教育中认同民族精神 
  积极开展利益观养成教育,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认清利益的本质,明确利益观指引下的利益取舍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促使大学生将利益与民族精神有机融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真心认同民族精神。 
  1.在科学利益观教育中认同民族精神 
  科学利益观是指重视国家、集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科学利益观的教育中,引导大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但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以正确地追求个人利益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实现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满足,这样他们才会认同整体精神,进而认同民族精神。 
  2.在传承利益文化教育中认同民族精神 
  利益文化是指承载着一个民族长远利益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承利益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主渠道进行,同时采用文化艺术节、文化沙龙、人文论坛等方式进行深度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利益观,注重社会、个人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明确只重视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将会给民族发展与进步带来阻碍,使民族的复兴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以此促进他们认同和谐精神、民族精神。 
  3.在理性利益思维教育中认同民族精神 
  理性利益思维是在理智分析的基础上追求合理利益的思维方式。加强理性利益思维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能够理性衡量、取舍利益,在处理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问题时,引导他们注重道德等精神利益,并认识到精神利益的关注会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而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会让人沉迷于浮光掠影的物质生活中,导致思想空虚,从而使他们认同重德精神,认同民族精神。 
  4.在利益知识灌输教育中认同民族精神 
  开展利益知识灌输教育,通过讲解和利益相关的知识,使大学生明白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仅在于追求现实利益,更在于潜在利益的追求,过于注重现实利益,会导致理想信念的迷失,影响自身的发展,从而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潜在利益,为了实现理想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使他们认同自强精神,同时建立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5.在利益环境熏陶教育中认同民族精神 
  开展利益环境熏陶教育,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利益环境,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教学环境、网络环境、宿舍环境等建设中,充分运用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绿化等弘扬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民族英雄事迹,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集体主义精神氛围,强化大学生的核心利益观,激发其爱国热情和集体责任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民族精神。
(二)在利益追求实践教育中践行民族精神 
  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要进行观念上的教育,还要进行实践上的教育,使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大学生只有在利益追求的实践中自觉践行民族精神,才能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1.在利益取向教育中践行民族精神 
  开展利益取向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义”和“利”统一起来,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但决不能一切向“钱”看,“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5〕,所以不仅要追求“利”,即物质利益,还要追求“义”,即道德、价值等精神利益,要实现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统一,从而促进他们在自觉践行重德精神中践行民族精神。 
  2.在利益关系教育中践行民族精神 
  开展利益关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问题时,使他们明白虽然眼前利益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决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这样会影响社会、个人的和谐发展,要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眼前利益要服從长远利益,从而促进他们在践行和谐精神中践行民族精神。 
  3.在个人利益教育中践行民族精神 
  在个人利益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实现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实现全部的个人利益,要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反对唯利是图,反对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应自觉舍弃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使他们在自觉践行整体精神中践行民族精神。 
  4.社会活动教育中践行民族精神 
  开展社会活动教育,利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大学生参加反映民族精神的主题活动、参观纪念馆和革命基地等,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深化其核心利益观,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明白爱国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并不是嘴上说说多爱国,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行动上的爱国,引导他们采用理性的方式爱国,在自觉践行爱国精神中践行民族精神。 
  5.在服务国家教育中践行民族精神 
  开展服务国家教育,采用组织大学生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方式,使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力所能及地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并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引导他们以潜在利益为重,将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结合起来,为实现社会理想等潜在利益而自强不息,在自觉践行自强精神中践行民族精神。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其民族精神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民族精神的培育、践行与大学生利益观息息相关,在利益观教育中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境界的最好选择和最佳途径。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3-19. 
  〔3〕赵明昊.习近平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N〕.人民日报,2015-11-4(1). 
  〔4〕任民.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4. 
  〔5〕埃得加·莫林,安娜·布里吉特·凯恩.地球祖国〔M〕.马胜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上一篇: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下一篇:再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因素
相关文章推荐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大学生如何创立及运营摄影工作室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
  • 大学生弘扬李保国精神的路径研究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意外伤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 高校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再研究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分析和实效性思考
  • 论我国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
  • 浅谈加强基层统战工作促进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