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以传统文化浸润人民的精神家园


2018-05-15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董 颖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创新与传承,形成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文化体系,其关于整体本位、道德教化、家风传承及天人和谐的思想是在新时代中提升公民内在修养的宝贵资源。当下,需着眼大局,以传统文化培育人民的国家意识与责任意识。将传统文化厚植在道德文化、家风文化及生态文化之中,更深层次地浸润人民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传统文化  内在修养  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华子孙。《论语》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启示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索与传承,将使人道德高尚、敦厚温良。因此,在多元文化迅速交融的背景下,要将传统文化厚植于心,提升现代公民的内在修养,使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展现。

着眼大局,培育公民的国家和民族责任意识

一直以来,民族精神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世界各国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国家和民族责任意识形成的主要途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凝聚而成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宝贵的文化“基因”亟待在新时代中得到延续。提升公民内在修养,要从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发端,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担当,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之责,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启示人们热爱民族的优秀文化,热爱国家的草木寸土,主动承担起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使命。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究从大局着眼,强调个人的价值要在奉献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过程中实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为每一位公民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公民要想抓住机遇实现个人价值,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将自我价值与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整体价值统一起来,唯有如此才能使个人的拼搏与努力得到真实的回报。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铸魂工程,铸就的是现代公民的爱国之魂和民族之魂。提升公民的内在修养,要运用传统文化的整体本位思想,不断强化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引导公民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关注国计民生与民族命运,将个人前途与民族整体兴衰统一起来。以传统爱国主义文化和民族精神涵养情操、提升修养,自觉维护民族的尊严与国家权利,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而努力奋斗。

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坚持立德树人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公民道德修养教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自古以“德”为育人的第一目标。《礼记·大学篇》中记载“德者,本也”,表明了道德修养是立人、立身之本。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约束人、激励人、引导人和塑造人的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定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整体水平。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以及社会物质环境的深刻变迁,社会中复杂的道德现象不断刷新着人们对道德底线的认识。因此,越是在物质生活迅速提高的当下、在科技文明不断进步的环境中,越是不能忘记传统道德文化的诫训,必须进一步加强面向全社会、全体公民的道德修养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激发人们形成崇尚道德、勇于承担道德责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引导我国公民在大处彰显修养,在细节之处展现道德情怀,形成积极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

将立德树人作为公民教育的关键任务来抓。习近平同志曾提出十字箴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这表明一个人的道德要靠身体力行来实现。因此,坚持立德树人,其一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思想,引导公民坚持知行一致、表里如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和自觉行动,提高自我道德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厘清义与利的关系,传承经典传统道德文化的“基因”,正确认识社会消极道德现象并引以为戒。其二要广泛实施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公民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开展全方位的道德修养教育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由公民选出引领社会道德正能量的榜样人物。以网络、社区、公益组织及相关部门为主体,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良好的道德风气。引导公民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示范者。

塑造优秀家风文化,引导公民向上向善

发展家风文化对公民施加长久道德影响。“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展现社会道德情感和水平的微观载体。家风往往深刻、长久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修养。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人的道德教育和熏陶是家庭建设的重要任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予人启迪的家风文化,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道德理想的“钱氏家训”,主张“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的曾国藩家训等等,其中关于家庭建设、社会贡献、自我修身的无穷智慧,为新时代的道德家风塑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孔子曾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并非朝夕之间养成,而是需要从小接受家庭道德文化的熏陶,坚持家风教化、久久为功。

坚持以文化引导公民向上向善。《戒子通录》记载“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表明发挥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既要有科学的培养方法,又要施加柔性的情感浸透。因此,要择取传统文化中有利于鼓励人们向上向善与调节社会关系的经典内容,对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坚持以新的方式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赋予传统道德文化以新的内涵。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引领树立节俭家风、责任家风、廉洁家风、重学家风与实干家风,以良好的道德家风促进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共同进步,将家庭单位培育成为社会“道德细胞”,引导公民端庄恭敬、明知理事、心胸坦荡、清身沉静,从而以家风文化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塑造自觉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传承自然文化,培育公民生态道德修养

厚植传统自然哲学思想,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素来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自然哲学也成就了传统文化的灿烂篇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醒世名言道尽了朴素的自然关怀,是对当代人生态环保意识的深刻启迪。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人们对物质的庞大需求为自然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中国与中国公民有责任为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通过主动承担生态责任、践行生态道德,将“天人合一”思想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努力从传统生态文化中寻找生态智慧,进一步摆正自我在社会、在宏观生态自然体系中的角色和位置。

弘扬传统自然文化,培育公民生态信仰。努力弘扬传统自然文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道德风气,鼓励全体公民树立生态信仰,为塑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健康的自然生态而主动作为。2018年的“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要使传统文化“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这一点十分关键。中华民族朴素的自然思想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关联,要通过网络新媒体广泛弘扬传统自然文化,用通俗易懂、常态化与生活化的宣传方式,使人们认识到关心爱护生态环境是善待人类本身、福泽后代子孙的伟大事业。注重加强对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等内容的基础知识教育,将传统自然文化融入到生活细节之处,使天人和谐共存的崇高信仰转化成为新时代公民修养的内在基础。

(作者为辽东学院经济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侯力丹、刘洪彩:《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民论坛》,2018年第3期。

②牛磊:《<践行传统道德:从何以可能走向何以实现——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述评》,《道德与文明》,2018年第1期。


上一篇:表情包文化的引导与规范 下一篇: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
相关文章推荐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困境与治理
  • 试论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 中国梦与中国精神
  • 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 以“志智制立体扶贫”解决深度贫困
  • 加快传统文化复兴步伐
  • 道德建设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
  •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 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内在关联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 现代转换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