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书院传统日记教学法源流及其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运用


2018-05-23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作者:殷慧;肖永明

摘要: 书院传统日记教学法贯穿汉宋学术,是书院保持旺盛的学术交流与创新的重要保障。传统书院日记教学法在现代化进程中可与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高度融合,值得在现代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中借鉴和运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践行书院传统日记教学法,以经典原著为中心,重视师生面谈时的交流讨论,出版学生的优秀论文,强调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修时间,重史而不拘泥于史,注重师生的共同成长,既延续了书院传统,又体现了教学和研究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本科生治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现代大学;书院制;本科生导师制;日记教学法;岳麓书院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8)02-0075-05 
  收稿日期:2017-08-25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研讨式教学在国学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2015065);湖南省科技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与当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6ZK2006)。 
  作者简介:殷慧(1977-),女,湖南南县人,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中国思想史研究;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统书院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其中日记教学法(又称日课)是其一直保留的教学方式。综观不少书院的章程,我们发现,日记教学法是书院保持旺盛的学术交流与创新的重要保障,其中的质疑问难、发展思维,与牛津大学导师制高度契合,在传统书院向现代高等教育转型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值得在现代大学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中借鉴和推广。 
  一、传统书院日记教学法的发展演变 
  自唐五代兴起的书院,折射出中国学术发展的动向,既有与南宋理学深度的结合,又有与阳明心学的结合与相互促进,也曾是乾嘉汉学的研习之地[1]。书院的发展与宋学尤其是理学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北宋范仲淹庆历兴学时,胡瑗实验了二十余年的“苏湖教法”得到推广。胡瑗创设的“经义”和“治事”两斋,体现了“明体达用”的思想,主张根据学生特质而给予不同指导与要求,着力于培养广博的通才与精深的专才[2]。南宋朱熹在《大学》格物补传中着力创发“全体大用”之学,力求将形而上的义理追求与形而下的礼仪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炼概括儒家教育精神的主旨、精髓,揭示为学之序,形成了具有鲜明理学特色的教育理念。他的弟子程端蒙和其友生董铢制定的《程董二先生学则》,则主要将书院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总结概括出来,致力于落实“小学”层面的教养[3]。理学教育影响下的日记教学法一方面注重学生的经史性理学习,另一方面落实为具体的行为规范要求,为明清书院沿用。 
  然而,关于日记教学,自宋以来一些说法并不完全相同。如吕祖谦拟定的《丽泽书院·乾道五年规约》:“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书名于册后。”[4](p198)这主要是指记录疑问的专门册子。而文天祥提到安湖书院“置进学日记,令躬课其业,督以无怠”[5],这一“进学日记”,内容可能较为宽泛。明代《白鹭洲书院馆规》规定:“诸生各立日课簿,每日将用过工夫登簿内,或看经书若干,或读论、策、表若干,或看《通鉴》《性理》若干,或看程墨及时艺若干,或看古文若干,各随意见力量,但要日有日功,月不忘之。本府将不时抽签稽查。”[6]这一“日课簿”则主要是读书日记,应没有“札记”那么深入。 
  后来,也许受顾炎武《日知录》的影响,清代书院更是广泛采用日记教学法。阮元主持的学海堂和诂经精舍主要强调学生记录“札记册子”,为各大书院效法。这时的日记教学法开始明确地分为两类:行事日记和读书笔记各一册。冯桂芬、黄彭年建立的正谊书院要求学生“设日记,每日所读之书,有所得、有所疑,皆记之,以验所志之学。”[7]而上海龙门书院、江阴南菁书院则成为实施日记教学法的典型范例[8]。沈恩孚曾留下龙门书院读书日记三十四则,主要谈及学习四书、五经的收获与体会[9]。1182年建立的南菁书院,更是将日记教学法发扬光大,在书院之中,同祀郑玄和朱熹,标明汉宋兼综的学术宗旨[10]。唐文治的《南菁日记十六则》详细地说明了自己如何思考日课课题,查阅了哪些资料,请教了哪些师友,结论如何,等等[11]。这表明了当时南菁书院主张汉宋兼采的治学特色,学生能够通过日记来展示修身和为学的收获。这仍然是从理学明体达用、全体大用的角度来思考书院的人才培养。 
  1903年书院改制后,传统书院已无书院之名。在迅速融入现代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书院的传统教育精神和理念仍然值得传承与发扬,并积极引入、尝试和实践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仍然沿用、采纳过去传统书院的日记教学法,另一方面也注重将为学日记、札记转化为导师制指导下的研究成果。 
  1920年成立的无锡国学专修馆,后虽几经易名,至唐文治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却一直延续南菁书院的教育理念,提出“研究本国历代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12]。据无锡国專学生杨廷福和陈左高的回忆,后来的无锡国专也曾借鉴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到高年级时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一位指导教师。师生均重视毕业论文,学生修业的最后一个学期,由教师指导撰写毕业论文,以论文的优劣,品定毕业的名次[13]。这相当于今天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在无锡国专,由于所招学生为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故导师制只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补充,以便为学生的课余自学或深入研究学问提供条件和指导。 
  1925年成立的清华国学院采用中国古代书院的山长制和英国牛津的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各教授从开院之日起,“应将其所担任指导之学科范围公布,各学员应与各教授自由谈话,就一己志向兴趣学力之所近,择定研究之题目,限于开学后两星期内,呈报讲师,由其核定备案。核定后,应即随时受教授指导,就此题切实研究”[14]。1927年兼行的导师制,“实质就是师生分头做课题。学年初,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计划,到年末交出研究成果。”[15]这实际上是研究生教学。由于清华国学院的教学对象都是大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导师制便成为其指导学生研究的基本教学方式。不难看出,这些尝试在吸收书院教学长处方面的用意是一致的[16]。
1950年钱穆等在香港成立的新亚书院,其教育宗旨,“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17]新亚书院不仅着力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基地,而且致力于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余英时在新亚书院建院50周年纪念会的论文集序言中反思了现代大学、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融合、转化的问题,建议大家通过长期的试探和实践,在现代大学中体现、涵摄传统书院精神,这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启示[18]。今天的岳麓书院毫无疑问既保留了传统书院的“硬件”,也成为了现代大学——湖南大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创造性地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试图挖掘传统书院日记教学法的优长之处,并将其融入到本科生导师制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传统日记教学法在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借鉴和运用 
  新时期岳麓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主要在历史学本科生中推行,融合传统书院精神和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理念,采纳传统日记教学法,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强调德业并重,学思并行,注重为学与做人的统一。 
  1.夯实基础,鼓励并要求学生写读书日记、札记 
  就学业而言,导师制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治学能力。按照传统史学的要求,岳麓书院的学业导师鼓励学生将每天所读、所思、所想、所遇、所困、所疑、所感等,或详或略地写下来,内容涵盖传统书院的“行事日记”和“读书日记”。学生的日记需要重点记录学生为完成作业和课程论文所查阅的书籍,以及所思考的进展。书院要求学生建立专门的读书笔记、日记文档。学生们写作了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笔记,每个人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笔记。“行事日记”因涉及学生隐私,学生可有选择性地向老师汇报。 
  传统书院日记教学法认为,日记和作文可全面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性情教育,能有效地反映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鼓励学生在日记的基础上,每两周作文一次,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学术札记。岳麓书院学业导师一方面可有针对性地给本科生命题作文,另一方面,本科生也可每两周择其精要,将札记和读书笔记发给导师,导师在三日内给予反馈,并预约面谈。日记和札记的主要内容成为导师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主要内容,这为导师的高效指导夯实了基础。 
  2. 以经典原著为中心,重视师生讨论,促进生生交流 
  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核心内容是讨论经典著作。岳麓书院的学业导师与本科生至少每两周有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谈,交流的主要内容一般有两项:一是有针对性地对札记和读书笔记中的疑问进行讨论,拓展视野,启发思路,指导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交流读经典原著的感受和收获。重视经典原著的解读,注意学习兴趣的引导,加强问题意识的考察,导师需要不断质疑问难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并注重研究的深入。面谈时,既涉及导师的讲解、评析,又注意提示学生拓宽知识面,开出具体而深入的阅读书目。师生之间是平等的研究者、讨论者,导师时时不忘启发引导。 
  岳麓书院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除了重视师生面谈中名师的循循善诱,还强调书院传统中益友的切磋琢磨。与过去的书院常常聘请书院的高材生为学长、斋长相类似,今天岳麓书院为本科生聘请的生活导师,亦主要由高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担任。这些学长们一方面观察本科生的言行、勤惰,另一方面也注重读书、研究的交流。书院的读书日记中常常可见到生生互相切磋琢磨的情景。相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同窗之间的交流可以议论风生,更加亲切自然、自由宽松。 
  3.打造精品,重视学生札记、论文的结集和出版 
  传统书院中本来就有藏书、刻书的功能,除了刊刻教师的著作、文集、讲义等外,学生的课艺、日记、文集等也是书院刊刻的重要内容。过去书院往往将学生的课卷装订成册,然后再由老师择其精华,成集刊刻。现在岳麓书院的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与老师、同学探讨札记、论文,积极参与院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涌现出不少佳作。目前,岳麓书院本科生作品已经结集出版[19],这既延续了书院传统,又促进了本科生治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体现了教学和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实施日记教学法的思考 
  传统日记教学法体现了书院精神,可灵活运用于现代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中。但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实施日记教学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1.关于学问与品行 
  中国书院教育历来重视人品的塑造。在引进西学以及牛津大学导师制时,近代的教育家均能坚守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通才教育,既强调尊德性,又注重道问学,即学问与品行并重的理念。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唐文治主张“欲成就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当先砥砺第一等品行。”[20]强调对学生进行立志、励志教育,主张道德、文章并重。1935年,张君劢在广州创办学海书院,也强调继承和发扬书院传统和精神:“本院之教育在于学行并重,于知识之授受多用西方学术之方法,而于人格之陶养,则多取吾国先儒之遗规,务使所造之人,其知识足以应付世界潮流,其品行足以担当民族复兴。”[21]书院的精神,不但注重知识和能力培养,而且注重品德、行为的敦励。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我们尝试将传统的日记教学法引入,正是通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以促进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然而,在与牛津大学导师制融合過程中的日记教学,强调和凸显的肯定是读书日记,行事日记反而可能成为隐性的。因此,传统日记教学注重的两个方面也有可能在新时代的本科生导师制中面临“陷于一偏”的境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如何有效地通过日记教学法促进学生品行的修养,实现学行并重,这是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2.关于教学与自修 
  传统日记教学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修时间能够得到保障。胡适曾在《书院制史略》中提到研究学问达到的程度与自修的时间、水平有很大的关系[22]。现代大学的教学是以课程为中心,给本科生自学和研究的时间并不充裕,这与传统书院教学有很大不同。如今本科生导师制绝大多数是对大学课程教学体系的一种补充,而不能也不可能以其为主体。过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重视学生自学,一天只有四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学生在学好课堂所授内容的基础上,各就自己的爱好,主动、认真地自学,老师也给予认真指点[23]。如今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实施日记教学法,如果不能保证学生充裕的自学时间,其日记、札记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应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优游涵泳”的自修时间,只有这样,学生们通过自由思考和探索而形成的日记成果,才可能有较高的价值和水准。
3.关于博雅与专精 
  传统书院日记教学法旨在实现明体达用、全体大用之学,试图培养既博雅又专业的人才。传统书院常常“课以经史性理为主,而辅以文辞,尤重躬行。”[3](p1020)这启发我们,今天我们培养的历史学本科生,仍然应该厚植基础,强调在通识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历史学专门人才。本文前面谈及的岳麓书院重视日记和作文,正是从厚基础的角度考虑,全面整体地提升历史学学科学生的专业素养。从通才培养、通识教育的要求来看,我们应该主张学生泛观博览而后有所精专。因此,在重视史学研究与拓展的同时,也应鼓励学生经史并重,不拘泥于史。传统书院在思考自身的社会价值时,始终有一种自我批判的意识。如清末柴萼在反思书院的办学宗旨时,认为“自书院专究制艺,不务实学,乃一无足称矣。”[24]因此,“不拘泥于史”的另一内涵是,虽然大学要求我们培养历史学本科生,但也许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更加宏阔一些,不应仅仅局限于培养这一类专门人才,而应该意识到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贡献社会、实现中西文化匯通的精英人才。 
  4.关于导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个人兴趣 
  在本科生导师指导下的学生日记和作文,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读书心得和研究兴趣,也必然渗透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导师的指导能否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这一问题显而易见。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实施日记教学法,一方面应注重导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广泛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意避免门户之见。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有几名学生想特别行拜师礼于唐文治先生,他没有同意。他说:“诸生来校肄业,与鄙人师生名分已定,诸教授皆诸生之师,不必再向鄙人行拜师礼。……对在校学生,则不主张举行拜师仪式。”[25]唐先生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门户之见,希望学生能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当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注重以德育人、以礼化人,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拜师、谢师礼仪,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但也应吸取过去的经验,注重书院全体师生情谊的和谐发展,以形成师生情谊甚笃的局面。导师应力图像当年主讲龙门书院的刘熙载一样,“途遇其徒,望而知为院中人也。”[26]教师应该重视所有书院学生,而不仅仅是自己指导的学生;学生也应不囿于学业导师的指导,亦可转益多师,向所有老师学习。今天岳麓书院采取入校即认定学业导师的方式,一年后学生仍可申请更换导师。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学生在未能全面认识自己和了解导师的情况下仓促选择导师,导致师生互选的默契程度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就日记教学法而言,目前岳麓书院本科生公开出版的论文,大多是学业导师指导的,也有不少是非学业导师指导的,这就充分体现了书院开放包容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研究兴趣。因此,从整体上来说,岳麓书院在本科生导师制中采用日记教学法,对于促进本科生治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值得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 肖永明.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95-222,232-255. 
  [2] [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 
  [3] 张伯行纂.学规类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5. 
  [4]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8. 
  [5]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增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72. 
  [6] 李国钧.中国书院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986. 
  [7] 吴格,眭骏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334. 
  [8] 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集成第一卷[M].上海:中西书局,2011:117. 
  [9] 沈恩孚.沈信卿先生文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573-582. 
  [10] 赵统.南菁书院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220-226. 
  [11] 王桐荪,等.唐文治文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7. 
  [12] 唐文治.茹经堂文集1-2[M].上海:上海书店,1996:12. 
  [13] 陆阳.无锡国专[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49. 
  [14] 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8. 
  [15] 戴家祥,林在勇.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治学[J].文艺理论研究,1997(4):3-7. 
  [16] 吴湉南.无锡国专与现代国学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189. 
  [17] 钱穆.新亚遗铎[M].北京:三联书店,2004:1-3. 
  [18] 刘述先.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新亚书院五十周年金禧纪念学术论文集[C].纽泽西: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1:7. 
  [19] 肖永明,吴仰湘.书院传统与当代大学教育: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182-346;肖永明,吴仰湘,潘彬.岳麓史学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本科生论文集第1辑[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09. 
  [20] 刘露茜,王桐荪.唐文治教育文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231-234. 
  [21] 张君劢.书院制度之精神与学海书院之设立[J].新民,1935(7-8):9-10. 
  [22] 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2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52. 
  [23] 钱仲联.无锡国专的教学特点[J].文教资料简报,1985(2):90-92.
[24] 柴小梵.梵天庐丛录第2册[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607. 
  [2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暨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115. 
  [26] 熊月之.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306-307.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ia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Academi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YIN Hui XIAO Yong-ming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of the Academies applied in both Han and Song School, diary teaching method wa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se schools at that time. This method can also be used in the modern university after it is completely combined with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of the Oxford Un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Yuelu Academy at Hunan University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practicing the diary method in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With classics and history as its core teaching content, the Academy focuses on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le ensuring that students have enough self-study time. It also publishes excellent papers of students. Moreover, it combines knowledge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pays attention to mutu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a result, Yuelu Academy not only inherits the tradition, but scientifically combin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us improving the learning and research 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model; the Academy system; the traditional diary teaching method;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Yuelu Academy 
上一篇:中国大学三种书院教育模式讨论 下一篇:学以成人: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与本科生生活导师制
相关文章推荐

  • 侗族传统手工艺在地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现
  • 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 切勿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生命力
  • 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 加快传统文化复兴步伐
  • 道德建设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
  • 互联网金融信息生态的四个治理维度
  • 儒家诚信思想的精髓与启示
  •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