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从《左传·桓公》看《左传》叙事特点


2018-05-24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作者:高欣悦

摘 要:《左传》作为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权威之作,其文学成就非常高。《左传》的叙事艺术和叙事特点历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左传·桓公》着眼,对《左传》的叙事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左传》 桓公 叙事特点 
  《左传》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体例,而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这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叙事文学都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桓公元年 
  宋国的华父督在路上看到孔父的妻子,他眼看她从对面走过来,又回过头从后面盯着她走过去,说:“不仅容貌美丽,又光彩动人。” 
  在《左传》原文中,这段故事只有一句话,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华父督在路上见到孔父的妻子,不仅没有遵从“非礼勿视”,更是眼见她走过来又回头盯着她走过去,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刻画出华父督为人非常好色,心中无所顾忌。华父督称赞孔父的妻子“美而艳”,这说明他对孔父的妻子非常满意甚至动心,为后文他夺走孔父的妻子埋下了伏笔。 
  二、桓公二年 
  桓公二年春天,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孔父并占有了他的妻子。宋殇公发怒,华父督害怕,把殇公也杀死了。 
  这段描写同样十分简短,华父督杀死孔父霸占他的妻子,这与桓公元年时华父督盯着孔父的妻子并称赞其美貌动人相照应,更突出他性格中好色的一面。华父督杀死孔父夺走他的妻子说明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后来又杀死殇公,说明他心中没有君主也没有忠君思想。正是因为华父督的心中无国无君,没有仁义的思想,他才能做出这种杀害他人夺其妻子,又杀害国君的丑恶之事。《左传》原文叙述中是华父督“杀孔父”,“弑殇公”,这说明孔父和殇公身份地位的不同,也体现出作者用字的精准。这些都能体现出《左传》“微而显,志而晦”的叙事特点。 
  宋殇公即位之后,连年发动战争,民不聊生。身为太宰的华父督故意利用百姓的不满,宣扬道“这都是司马孔父让干的”。在杀死孔父和殇公后,接回在郑国的庄公立为国君以亲近郑国。又送给周围各国财物礼物,所以华父督当上了宋国宰相。 
  臧哀伯劝谏说不要将郜国的大鼎放在宋国的大庙里,这是违背礼义的事。作为国君就要发扬道德组织邪恶,这样才能为百官做出表率,百官才会敬畏,不敢违反纪律。而现在把贿赂来的大鼎放在大庙里,这是违背道德树立邪恶,百官也会效仿这种行为,还要惩罚谁呢?这种行为会导致官吏邪恶国家衰败。然而,桓公没有听他的劝谏。 
  在这段描写中,国君做出违礼之事,臧哀伯依据道德和礼法劝谏,然而桓公没有听从。这反映出臧哀伯内心中的忠诚,忠于道德礼法,敢于直言劝谏,也体现出桓公的昏庸,违背礼法并且不听从臣子的劝谏。 
  晋穆公将太子取名叫仇,将仇的弟弟取名叫成师。师服说:“国君给自己的儿子取这样的名字真是奇怪,取名要遵從礼仪,礼仪是政事的骨干,政事可以端正百姓的行为。政事出现失误百姓就会发生动乱。国君如此为兄弟二人取名,就预示着祸乱了。哥哥恐怕要衰微了吧?” 
  鲁惠公二十四年,晋国开始动乱,所以把桓叔封在曲沃,靖侯的孙子栾宾做他的辅相。师服说“我听说国家的建立,根本大枝叶小才能稳固。天子封邦建国大小等级严明。百姓才能顺从,地位低的人没有僭越之心。现在晋国违背制度,根本已经衰微,国家还能够长久吗?” 
  通过师服的这两次话语,可以看出在师服心里礼仪和封邦建国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左传》中多处记录宣扬礼仪和制度的言行,这说明《左传》的作者也是非常认同礼仪与制度的重要地位。 
  三、桓公五年 
  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带兵抵御。郑国的子元建议用左方阵对付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对付陈军。陈国动乱,应该先攻打陈军,这样他们就会溃散,整个周天子的大军也一定会发生混乱。这时就可以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这样就可以获得成功。郑庄公听从了子元的建议。双方在繻葛交战,周军大败。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请求追赶周军。郑庄公说“君子不能欺人太甚,更不敢欺凌天子啊。只要可以在危亡之际挽救自己和国家就足够了。”夜间郑庄公派人去慰问周桓王和他的随从。 
  在这段描写中,首先展现了郑国公子足智多谋,有超人的才干,可以在危难之时想出反败为胜的好办法。其次,这单描写刻画出郑庄公非常忠诚,心中顾念宗法制和礼制,不敢凌驾于周桓王之上有丝毫僭越的想法,即便周桓王派兵攻打自己的国家也不会乘胜追击,这也说明郑庄公性格中有些愚忠教条的成分。 
  四、桓公六年 
  楚武王入侵随国,随国的少师前来和谈。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国在汉水之东领土不能扩张,这是自己的原因。我们扩大军队,用武力逼迫他国,他们害怕所以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更难以击破。我们应该让少师看到我国疲弱的士卒,助长其骄傲。”因此楚武王故意把军容弄得疲惫散漫展现给少师。少师回去后,请求追逐楚军。季梁劝阻道:“楚军显示出疲惫散漫的状态是在引诱迷惑我们,国君不必急于一时。要做到忠信才能取信于神明。”并在对随侯的劝谏中指出“百姓才是神明的主人”。随侯从此修明政治,楚国也没有来攻打。 
  在这段描写中,首先可以看出斗伯比具有出众的识人的智慧,具有远见。他深知少师骄傲自大,就将楚军疲惫散漫的一面展示给少师,助长其傲慢的心理,而且预测出未来随国少师将会取得国君信任,所以利用了这一点。此外,这段描写中也展现出季梁的智慧,他识破了楚国是在迷惑随国,劝谏君主,而且深刻的意识到取信于神明不取决于祭祀的形式,百姓才是神明的主人。这一点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左传》对于季梁这样聪明,忠诚敢于进谏的人的赞赏,也让我们见识到春秋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风采。 
  北戎进攻齐国,郑国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六月大败北戎。齐人馈赠给各国食物,让鲁国排列顺序,鲁国按照周王制定的顺序把郑国放在了后面。郑太子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很愤怒,因此有了四年以后在郎地的战争。鲁桓公未跟齐国结为婚姻关系的时候,齐僖公要把女儿文姜许配郑太子忽为妻,太子忽推辞了。有人问太子忽推辞的缘故,太子忽说:"人各自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大国,不是我的配偶。
这段描写主要讲述了郑国帮助齐国抵抗北戎的事件,交代了战果,还交代了鲁国大夫忽视了郑太子忽,引发不满,这为后来郑国与鲁国的战争埋下伏笔,这也是《左传》经常使用的预叙手法。郑太子忽推辞齐国的婚姻时,齐国是大国,不适合自己,这也说明在当时,几乎每个人心中,宗法等级观念都根深蒂固。 
  五、桓公八年 
  随国的少师受到宠信。楚国斗伯比说,“可以了。敌国内部有嫌隙,这个机会不能错失。”夏季,楚武王亲自讨伐随国。季梁建议向楚军屈服,楚君不肯,这样作战的话可以激怒随军同时使楚军松懈。然而少师认为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就会丢掉胜利的机会。季梁建议攻打没有优秀指挥官的右军,而少师建议说,为了对等,要攻打楚王所在的左军。随侯没有听季梁的建议,随军大败。秋季,随国要与楚国讲和,楚武王本不同意,但斗伯比说时机尚不成熟应该将和。楚王采纳。 
  这段描写与上文桓公六年的记载相照应,体现了《左传》叙事的完整性。通过斗伯比的一系列言辞,可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谋,善于抓住时机。季梁也具有超人的智慧,想出非常可行的计策,然而随侯并不采纳,而是采纳他宠信的少师的计策,导致随军大败。这说明随侯任人唯亲,对贤能之人的建议置之不理。同样是国君,楚武王听从斗伯比的建议战争胜利,国家强大,随侯不能采纳季梁的建议,战争失败,国家衰微。二者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未着褒贬,却能让读者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六、桓公十一年 
  楚国屈瑕打算和贰、轸两国结盟。郧国人驻扎在蒲骚,准备和随国等四国一起攻打楚国。斗廉进言攻打郧国,其他四国自然也就溃散。莫敖想要向国君请兵。斗廉说军队能够取胜取决于军心团结而不在于数量的多。莫敖想要占卜,斗廉说我们没有疑惑不必占卜。于是在蒲骚打败郧国,与贰、轸两国顺利结盟。 
  这段描写刻画出斗廉出众的军事才能,他知道五国联军军心不齐,攻破郧国联军自然溃散。而且斗廉意识到胜利取决于军心团结而不是军队数量大。斗廉也是非常自信的,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没有进行占卜。 
  七、桓公十三年 
  楚国屈瑕进攻罗国,斗伯比为他送行。斗伯比预言莫敖趾高气扬一定会失败。建议楚武王增派军队,楚武王拒绝了。楚武王夫人邓曼知道后也极力劝说,楚武王于是派兵追赶,没有追上。莫敖在军中通告:“敢于进谏的人都要受到刑罚”。楚军秩序大乱,又被罗国和卢戎的军队打得大败。莫敖上吊自杀,其他将领被囚禁等待处罚。楚武王说这是他的罪过,将领们都免受处罚。 
  这段描写充分地表现出楚国大司马屈瑕心浮气躁、骄傲自大, 大夫斗伯比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也可以看出楚武王的仁慈和敢于担当的性格特点。再结合《左传》之前的记载,也可以看出才能出众的莫敖也有自大的一面,不能听取他人的谏言,阻塞言路導致了失败。这样前后结合的描写,使得莫敖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八、桓公十五年 
  祭仲专权,郑厉公派祭仲的女婿雍纠杀他。雍姬知道后问母亲丈夫与父亲谁更重要。母亲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丈夫,而父亲只有一个。于是雍姬告诉父亲丈夫可能会刺杀他。祭仲杀了雍纠,郑厉公带着尸体逃走说:“大事与女人商量,死是正常的”。 
  在这段故事中,雍姬与母亲的对话写得非常真实,而雍纠死后郑厉公说的话体现出他的无奈,也能表现出在他心里刺杀祭仲事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雍姬,这都能体现郑厉公思考问题的片面性。郑厉公认为大事不应该与女人商量,也展现出当时社会对女人的轻视,女人地位低下。 
  九、桓公十八年 
  桓王把宠爱的子仪托付给周公。辛伯劝谏周公说,媵妾等同于王后,庶子等同于嫡子,权臣与卿士争权,城与国一样,这都是祸乱之本。周公不听,招致了杀身之祸。 
  辛伯认为宗法和礼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发生混乱,国家后就会发生祸乱。这说明在春 
  秋时期宗法和礼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清)阮元,校刻.春秋左传正义[A]//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2]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上一篇: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及启示 下一篇:历代小学类著述与《山海经》研究平议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期刊论文: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个人主
  • 中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战争叙事比较
  • 核心期刊:论档案展览中的叙事表达
  • 边缘中的定位:论梅娘小说中反传统的叙事特色
  • 远离“叙事”的图式呈现—谈当代工笔花鸟画中
  • 论美国青春成长电影的叙事倾向与文化映照
  •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
  • 《黑处有什么》:青春叙事与时代假面
  • 新媒体语境下的人机交互叙事初探
  • 无声的抗争——试论小说《荣誉》的叙事时间及
  • 汉赋与小说之叙事艺术共通性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