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现代汉语“X得”句式研究综述


2018-05-29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作者:葛东雷

[摘要]现代汉语“X得”句式在口语中使用范围广泛,“X得”句式中“X”主要是形容词和动词;“得”由动词演变为结构助词,并呈现出附缀倾向;“X得”句式在语义、末尾语气词、感情色彩、表达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X得”句式多在同情、无奈、彼此共知等条件下使用。 
  [关键词]现代汉语;“X得”句式 
  [中图分类号]TT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101- 02 
  在日常口语会话中经常会出现“看把你累得!”等这类句式,其特点是以“得”为结尾词,以感叹号或句号为结束符号,“得”后没有任何补充成分,我们将这种补语为“零”的句式称为“X得”句。我们分别从“X”“得”的构成、“X得”的功能、使用条件及性质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 
  一、“X得”句式中“X”的研究概况 
  前辈和时贤普遍认为现代汉语“X得”句式中的“X”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但并不是所有的动词和形容词都能进入到句式中。岳俊发(1984)认为“得”前渭语主要由动词、形容词、还有少量词组充当,并呈现由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向双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发展的趋势,但单音节词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李临定(1963)时“得”前的动词和形容词提出了限制和要求:一是要具有口语色彩,并在口语表达中常见;二是就动词自身语义而言,不能含结果义;三是出现的形容词程度不能过高。还指出“X”前的动词、形容词不能重叠,同时也不能带“了、着、过”。杨德峰(2000)总结了这种半截话的多种不同构成格式、分析了其语用功能和使用条件,认为这种句式具有夸张、责备或不满的语用作用,他认为在双方共知、不愿明说、无法言状这三种情况下适用带“得”字的半截话句式,否认其是省略句,并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差别。董宁( 2005)认为心理动词可以进入句式,一些感官动词也可以充当“X”。 
  综上所述,学者认为“X得”句式中的“X”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但并不是全部的动词和形容词都能进入“X得”句式中。另外,“得”前的动词、形容词不能有重叠形式,不能带“了、着、过”。但仍有些问题未得到解决,一是哪些动词或形容词能够进入“X得”句式中,哪些不能够进入到句式中,是在现有动词和形容词分类基础上进行划分还是应该根据某一标准确定新的分类方法,未给能够进入“X得”句式的动词或形容词确定一个标准。二是能够进入“X得”句式动词、形容词各有何特点。以上两个问题在前人研究中未得到良好的解决,有待深入研究。 
  二、“X得”句式中“得”的研究概况 
  祝敏彻(1960)详细描写了“X得”句式中“得”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句法位置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得”的词性和意义的改变,位于动词之后的“得”已经完全虚化,不具任何意义,虚化之后的“得”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成分出现在句子中,在中心成分和补足成分之间充当联系和辅助作用。岳俊发(1984)认为由于“得”的虚化产生了“V得”句式,并由此逐渐虚化为结构助词。王绍新(1985)认为“X得”句式中的“得”由动词依次演变为助动词、助词,在现代口语中读轻声,语义上的重点应该是重音所在,与重音相邻的“得”自然读轻声。赵长才( 2002)着重探讨了“X得”句式中“得”的来源、并分析了其虚化和演变过程、探讨了以“得”为主要标志的述补结构的形成,并对“得”如何产生致使义做出了分析。力量、解正明( 2005)从句法位置、组合关系、句法功能等角度分析了“得”虚化的动因和机制,指出“得”经历了语法源义产生阶段、语法意义发展阶段和语法源义及语法意义消失阶段,当“得”的实际意义消失只表示结构关系时,结束了其语法化过程。高光新( 2006)考察了“得”的语法化历程,并认为助词“得”只能作为词缀依附在动词、形容词后,做中心词的后缀。吴燕飞( 2010)将结构助词“得”按照语义分成了三类,并阐释了隐喻认知机制在“得”语法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就词性而言,现代汉语“X得”句式中“得”由动词逐渐虚化为结构助词,其语法化过程动因复杂;就“X得”句式中“得”在整个句子表达中的读音而言,“得”位于中心词之后,中心词处于中心地位,应该重读,其后附缀的“得”读轻声。学者普遍认为“X得”句式中“得”在句子中属于结构助词,但是“X得”句式是以“得”为结尾,其后没有补充成分,这里的“得”在不断发展中是否还属于结构助词范畴,“得”会不会模式化,“得”与动词或形容词的附着关系更加紧密了,是否会呈现词缀化动向还有待研究。 
  三、“X得”句式功能分析 
  关于“X得”句式功能,杨德峰( 2000)认为“X得”句式中的“X”为形容词时,一般都是消极意义方面的,例如:(1)“那天把他们急得!”(2)“把我们紧张得!”其中的“急”“紧张”均为形容词。“X得”句式中的“X”为动词时,往往具有夸张和不满的含义,例如:(1)“你瞧瞧孩子哭得!”(2)“作业做得哟!”,其中“哭”“做”均为动词,在句子中做谓语。杨德峰( 2000)认为“X得”句式基本语用功能一般有两个,一是表达夸张,二是表达责备或不满。他认为“得”后未出现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其功能相当于状态补语,正是由于说话人并未明确表达,所以会给受话者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和暂且没有合适补充成分的感觉,给受话人留有思考余地,一般情況下具有夸张的作用。有些“X得”句式句尾带有“哟”“啊”等语气词,这种夸张效果更加明显。“瞧把你们累得呦”则含有责备或不满的意思,同时含有夸张的色彩。 
  此外,岳俊发(1984)也认为“得”后补语不出现时,其在表达上具有无法形容或暂时无法言表的意味。张云峰( 2004)认为“X得”句式表达程度上具有“至极性”的特征。张旺熹(2006)认为“X得”句式含有致使义,其表达上兼备客观存在和偶发性双重特征。刘影( 2007)认为“X得”句式是半截话格式之一,其中“X”表达得是其所处状态的最高级,通常情况下表达不好的语义色彩。
综上所述,学者普遍认为“X得”句式在语义作用上具有夸张、责备、不满的含义,句末有时会出现“哟…啊”等语气词,具有夸张的作用,“X得”句式在表达上具有无法言表的意味,可以反映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使用“X得”句式通常表现为程度较高,具有至极义,在感情色彩上通常表达不好的含义。但是关于“X得”句式的功能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一是“X得”句式的语义作用分析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二是语气词的作用仅为夸张似有不足之处。三是在句式使用中,发话人不应该仅仅是“无法言表”,也有可能是故意使用此句式,“X得”句式的使用已经打破了原有含义。四是就感情色彩而言,不完全是表达不好的含义,其感情色彩上要更加丰富。 
  四、“X得”句式性质及其使用条件 
  有学者认为补语不出现的“X得”句式是省略句,李临定(1963、1986)认为“X得”是将省略补语的句子,其特殊之处在于可以根据背景信息的不同补充出多种形式的成分,且在语义上还有不同之处。张豫峰( 2002)认为会话中使用“X得”句式是一种省略,根据背景信息和语境受话人可分析出所省略的内容。郭浩瑜( 2005)认为“X得”需要在对话双方彼此共知的特定环境下使用,否则容易带来歧义。张旺熹(2006)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认为“X得”句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式,是省略或他移造成的。王幼华(2008)认为“X得”是语用省略所产生的句式。 
  有学者认为补语不出现的“X得”句式是隐含句,邹韶华(1986)否定了“X得”句式是省略句的说法,原因是可根据语境和背景信息的不同将其补语语义类型分化为多种形式。张豫峰(2002)、徐阳春(2006)认为“X得”句式是一种隐含句式。杨德峰(2004)列出三点原因否定“X得”句式是省略,并认为其属于半截话的一种表现形式。张旺熹( 1999)认为“X得”句式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补语省略、隐含、前移、后移导致的,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应该区别对待。 
  有学者认为补语不出现的“X得”句式是半截话,陈建民(1984)认为半截话在语法和语义上具有不同特征,认为“X得”句式是具有隐含动作的半截子话。杨德峰( 2002、2004)认为“X得”句式是半截话,在表达中通常以句号或感叹号结尾,逐渐形成了一种句式。许娜( 2007)认为半截话有由普通向格式化发展的趋势,普通半截话可以根据潜含信息理解,“看把你累得!”等已经成为格式化的半截话。 
  杨德峰(2000)认为“X得”句式使用条件为:(1)听、说双方共知的情况。也就是说,说话时的环境已经确定为某种环境,或者为听说双方共知的情况,因此就不必说了;(2)第二种使用情况是双方彼此内心知道,但是不愿明说的情况。多由发话人主观态度决定,或迫于压力不愿表达;(3)无法言状的情况。既有可能是暂时未找到合适表达方式,也有可能是由于外力干扰未能进行表達。 
  综上所述,补语不出现的“X得”句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对待“X得”句式性质的问题上还存在很大争议,有学者反对省略的说法,认同其为半截话格式的较多。学者们多从语义和感情色彩角度对“X得”句式使用条件进行分析。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X得”句式性质问题,半截话有多种表达形式,“X得”句式属于其中一种,随着“X”与“得”的依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一句式是否会呈现新的动向?二是“X得”的使用条件和形成原因应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分析,仅从共时层面不能完全掌握“X得”句式的本质含义。 
  参考文献: 
  [1]杨德峰.带“得”字的半截话格式[J].广州华苑学术版,2000(3). 
  [2]岳俊发.“得”字句的产牛和演变[J].语言研究,1984(7). 
  [3]张豫峰.“得”字句研究评述[J].汉语学习,2000(2). 
  [4]江蓝生.近代汉语研究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上一篇:人性在突破规范中创造 下一篇:青少年犯罪动机分析及策略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户外自主性角色游戏促进幼儿情绪表达能力策略
  •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操作模式研究
  • 侗族传统手工艺在地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现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 古诗文对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家庭代际学习研究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大数据背景下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研究
  •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
  • 混合式学习视域下的网络核心课程学习空间研究
  • 儿童母语习得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虚拟化技术在实训室应用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