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思政教育论文: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1-03-15    来源:文教资料    作者:亢凤华

摘   要: 要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就要了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主体。要了解教学主体,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逻辑。本文多维透视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聚焦研究性教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中的观点和可行举措,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问题导向   思政课教学
  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的运用,是对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改良,立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深化对“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认识和把握,改变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无效”“低效”现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活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一、一些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从学生主体角度来看,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政课主导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思政课主导性是指思政课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政治导向、价值引领的同时,注重思政教育教学在学生个体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思政课不仅仅是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栋梁之材’,還应该使之成为具有丰富内心世界、正确价值取向、独立人格尊严、巨大生命潜能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人”[1]。当前,思政课主导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被列为非知识范畴,当作“非实用性”的“副课”看待。另一方面为了“博眼球”或者片面吸引学生,思政课过多追求形式性、娱乐性,忽视学生个体真正的需求和兴趣。
  (二)思政课主体性有待进一步确立
  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在于强调并尊重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其视为具有自主判断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实现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目标。主体性缺失是指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尚未确立主体地位。主体性缺失的表现为:学生对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淡化,重视他律而弱化自律;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自主性不强;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判断能力不强。一些高校思政课,一定程度地存在教与学的矛盾。一方面教师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深刻理解,教的内容并非从学生实际出发,并非学生想探究的、感兴趣的、需要的,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想学的、想解决的问题,教师并不了解,回应不了,或无所适从。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念难以与学生生活中已有经验体验关联起来,难以照顾学生同周围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思政课教学的支撑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政课教学的支撑力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立体辐射能力,还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调整等,思政课教学的支撑力系统将为思政课增强实效性提供强有力支撑。当前,一些学校教学科研、教学模式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少而课多”的矛盾一定程度地存在,受教师研究水平和研究时间的限制,科研成果的质量总体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沉闷”的思政课课堂,必须引起重视并迫切需要改变。现存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学环节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针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更好地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四)思政课教学管理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使学生从中理解社会责任,体验价值目标,感悟生命意义,学会认知、学会解决问题、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成为适应现代生活而面向可能生活的现代人。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没有完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使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功能方面,呈现单一性、片面性,制约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现实中的新问题不断涌现。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能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更好地立足未来社会。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如何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学以致用,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筑牢安身立命的基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课题。一是搭建平台协同育人还比较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之间割裂甚至冲突,导致“两张皮”现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没有完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企业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有效对接。
  二、高校思政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高校思政课改革通常始于意识到某种问题或需要的存在,刺激人们开展研究和活动,创造解决问题或满足需要的新措施。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找到理论、工具、方法解决创新发展中的问题,方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应对之策。上述问题的提出,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内涵
  研究性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提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一组概念,于教师而言是研究性教学,于学生而言是研究性学习。按照现代科学教育观,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发展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研究性教学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成为研究的意识、思维、视角、观点、方法的过程。
  (二)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灌输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而言,研究性教学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
上一篇:思政教育论文:浅论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 下一篇:教育论文发表:技工学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关文章推荐

  • 教育论文发表:技工学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
  • 思政教育论文:浅论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 思政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浅
  • 思政教育论文: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 思政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创
  • 英语教育论文:有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
  • 英语教育论文: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英语教学策
  • 核心期刊论文: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的思维原则
  • 思政核心期刊:“互联网+”思政教育助力培养
  • 思政论文:如何推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
  • 谈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 音乐教育论文: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改革模式
  • 音乐教育论文:当代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改革探
  • 音乐教育论文:新形势下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策
  • 音乐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流行音乐教
  • 音乐教育论文:世界主流教学法在音乐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