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10-09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作者:李慧玲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规模及经济实力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就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主要包括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等。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
   
    我国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日益凸显。民营企业的崛起,使我国经济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也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这样,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就会越来越迫切,因而,强化内部审计对民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概况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是指由民间、社会团体、个人、家庭、及其他非政府所有和经营管理并独立承担市场风险和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民营企业一跃成为当前我国最为活跃的经济组成形式之一,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组成中的绝对主力。截止到2007年3月底,私营企业数已达到504.4万家,从资产规模来看,民营企业总产出约占我国GDP总产出的65%~70%,进出口总额663亿美元,总产值达到31855.1亿元,上缴税收总额3495.2亿元,从就业规模上看,民营企业吸纳的劳动人口约占我国城镇总劳动力的65%,从业人员达到6663.4万人,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动力。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民营企业发展先天不足。民营企业普遍的素质偏低,在刚开始时,凭借领导人对市场的敏锐观察以及一家人拼命努力奋斗,通过最原始的创业方式,企业一般都能够在市场上分一杯羹。但是家长制的企业管理,很难在发展中形成管理蜕变,在企业逐步扩大、管理正规化的同时,家族内部矛盾开始激化,管理冲突不断,企业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很容易走进一条死胡同,这是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只有3到5年寿命的根本原因。
    2.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融资方面政策上虽有所松动,但根本局面依然还没有好转,融资难已是民营企业公认的瓶颈。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警惕企业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不能像西方民营企业一样在缺乏资金时能得到金融系统良好的支撑,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缺憾。
    3.民营企业具有灵活性和竞争性。民营企业作为国家的非主流经济,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为与此相适应,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个方面,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企业用人方面,民营企业对有才能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重用也一直是其明显有别于某些国有企业的内在优势。?
    4.民营企业受家族式企业制度和非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制约。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无法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据调查,70%的民营企业基本上仍采用家族集权式管理模式。企业的产权、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制约了竞争力的提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创业阶段有其特定的优势,但在企业做大、做强、规范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复杂的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固有特性,使其在大规模私营企业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我国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较大的限制,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大部分都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由于家庭企业以血缘为纽带,人合的成分大于资合。外来优秀人才难以打入企业管理核心,因此其人才劣势暴露无遗。另外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产权结构不清晰,在完成了创业期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这种组织形式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变动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二、 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一)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加强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
21世纪是科技不断创新,知识日益产业化的时代,也是风险和收益并 存的时代。要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以规避风险。现代西方理论界普遍认为:“内部审计职业是一流头脑的职业,因为它可以承担现在环境中的风险同时还能够利用这种风险。下一个世纪的内部审计师将发展为风险管理的专家,而风险管理恰恰是公司管理要作的事。管理的自然趋势是充满机遇且乐观的,这意味着他们未必总是给积极的方式指出存在的风险,而是指出怎样才能更好地管理这些风险,这项工作必须在风险产生以前,以积极的态度去做才能有价值。”由此可见,发展内部审计能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使民营企业规避风险。
    (二)开展内部审计是有利于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
内部审计作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在内部控制之外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业务流程管理、质量标准、职责描述、制度规定、方针政策等)是内部审计的最直接依据。企业内部控制的细划转变为职能部门的具体标准,内部审计从独立客观的视角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适用性和运营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内部控制的缺点或漏洞,提出改进的建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揭示出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业绩。同时,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盲点、漏洞和误区——制度的滞后、空白、冲突,让企业所有者及时了解控制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
    (三)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实现民营企业生产力要素的最佳配置 由于内部审计具有评价、监督等职能,通过审计,能够了解经营管理中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盈亏情况,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而挖掘各方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最佳配置,增加企业的价值。
    (四)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至今,总体上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本企业及所属部门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相关意见和建议,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对内部审计的制约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采用夫妻董事长、兄弟厂长,老板一人拍板的血缘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使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上呈现出不健全和落后,其特征为“家族化”和“亲缘化”,这直接导致企业的非理性管理。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使得产权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分割不清,容易发生利益冲突。内部审计部门在审查经营者是否背离企业目标、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等问题时,比较难以把握,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参与到企业的勾心斗角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可能会激发企业家族中的矛盾,影响企业稳定。家族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阻碍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履行和内部审计作用的真正发挥。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审计面窄
    目前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仍然停留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损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上面,主要以开展财务审计为主,重点检查和监督国家财经法规和本企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以纠错防弊为目的。审计对象主要是企业凭证、账簿、报表等,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经济效益等领域,缺少全方位的宏观思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这些都需要民营企业将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上来。
    (三)民营企业人员素质不高
    从企业管理者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最初的个体、合作企业发展而来的,发起人往往就是企业的主要高层管理人员,而这些领导者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领导人通过在市场上的奋斗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但在文化水平、经营思想和理念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素质还是相对比较低。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情怀以及对财产固 有的排他性,即使企业规模扩大,这些人也仍然占据着企业高层管理位置,没有专门的法规规范和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对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清。平时,他们往往不审计,即使审计也简单地看成是查帐,这就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也就无法更好地领导内部审计工作。
从内部审计人员来看,由于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有的审计人员还兼任其他职务,学历层次低,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从而难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四)审计业务不规范,工作开展无序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这是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既朴素又富有哲理的经验。在内部审计活动中也是如此,为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质量,保证内部审计人员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职业责任,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就必须建立健全系统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然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实务操作标准,内部审计的开展呈现出无序化。比如,有很多企业不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平时由着企业领导的性子随意安排,工作忙乱无序。此外,在审计前不下达审计通知而只凭口头通知,不编制审计计划,听证不完整,审计结束后不与被审计对象沟通。其次,审计文稿和归档不规范,审计底稿过于简单或根本不留底稿,无法体现审计的全过程和审计结果。再次,审计业务范围狭隘,大多企业所有者缺少全方位的宏观思维,往往只让内部审计盯住自己最不放心的部分如在材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资金的回笼等环节,审计对象也仅仅是企业的凭证、帐簿、报表等,但却忽略了内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防范风险。
    (五)缺乏行业部门协会的指导规范
    1987年,我国成立了首个内部审计科学学术性团体—中国内部审计学会,随后在1998年改为内部审计协会,统一指导全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协会为我国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传播与推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协会的目标重点多关注在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作用不明显。近年来,虽然内部审计协会也出台了一些对民营企业适用的内部审计程序和操作办法,但还不像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一样有整套审计准则和操作规范,内部审计只能参照国家审计或民间审计的一些做法,操作上缺乏权威性。同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四、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尚无内部审计法,关于内部审计的适用法律,最权威的是现行《审计法》中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此外, 2003年审计署重新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是一个部门规章,它算是规范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最完整的法规了。然而,这些规定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缺乏强制效力的。结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尽快制定并出台同时适用于国有与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法》及《内部审计准则》。同时还应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协调。主要是与《会计法》、《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法律的协调。最典型的是,目前我国《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中尚未规定企业应当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条款,这显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精神不符,因此修改相关法律,增加内部审计制度的条款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加强内审协会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当给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更多的指导帮助。首先,内审协会应鼓励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加入本协会,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需求出发,多组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理论和业务的培训,尽快提高民营企业内审人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运作水平。其次,推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如在刊物、网站上开辟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专栏,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组织的重要性,推广先进经验,加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及国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交流。同时,内审协会也应实施内部审计师职业化,从而推动民营企业实施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此外,定期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等。
    (三)促进民营企业人员的观念转变,提高综合素质
    世间一切事物,人是决定的因素,离开了人,什么事也办不成。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是否执行以及执行的好坏,取决于执行者。同样,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否设置,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功效,企业的内部人员是关键。因此,改进民营企业内部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改变他们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陈旧观念,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发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企业内部人员既包括企业的领导者,也包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及被审者。
    首先,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应当改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地领导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必须改变内审人员与被审者的陈旧观念,互相配合开展审计工作。因为民营企业中的被审者大多数是民营企业的家族成员、认为审计是对他们的不信任。这时,内审人员与被审者都需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内部审计观念,树立现代审计观念,将审计视为自身的需求,互相配合,积极开展审计工作。对内审人员来说,他们必须认真执行内部审计,查出被审者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向被审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实现内审的服务功能,最终增加企业价值,改善企业运作,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
    再者,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在挑选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企业首先应注意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其达到一定的学历水平,广泛招收会计及财务、审计、行为科学、信息传递、计算机系统及设备、经济学、经营法规、数量方法、系统和程序等方面的综合性人才。招收的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及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且要有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并且在后续管理阶段,民营企业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不断促进和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四)建立适合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总的说来应当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但其具体模式还是要视企业自身的状况而定,要与企业的形式、经营规模、内部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相适应。例如,对于规模小、经营内容单一、业务单纯、管理体系简单,企业审计工作量不多的小型民营企业可以选择不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只在总经理之下设置一、二名专职审计人员,直接对总经理负责。这样的小型民营企业业主一般都直接参加经营管理,企业总经理基本上就是企业所有者。内审人员直接设置在总经理之下,相当于所有者直接领导,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保障。而初具规模但尚未完全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民营企业,若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置董事会、监事会,企业的所有者自己出任总经理。这时在总经理之下就可以设置适当规模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由总经理领导内审工作,对各职能部门进行监督。至于已发展成熟的民营企业,其内部组织机构健全,包括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总经理,比较理想的内审机构设置模式为监事会指导下的双重机构。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由监事会指导,监督经理层的经营管理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在总经理之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该机构对经理层负责,由审计委员会指导,监督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各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这种内部审计机构的双重设置较好地顺应了公司制民营企业的特点,是公司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设置模式的理想选择。
    (五)建立内审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
    健全的审计程序和工作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有民营企业特色的规章制度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民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参照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等有关规定以及内部审计准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企业自己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的内部审计程序。
    (六)拓展内部审计业务范围
    民营企业的产权性质决定了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高度的自主权,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管理的实际需要,不断拓展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在前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还不够广,内部审计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在审计范围上,民营企业应由简单的财务审计扩展到对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有效性和效益性的审计。逐步开展业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资本运营审计等各种审计工作。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要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竞争将不断加剧,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引入现代管理机制包括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各种职能。因此把内部审计很好的应用于企业管理,是民营企业发展并壮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索耶.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黄淑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6).
[3] 宫林,付禹韬.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2(8).
[4] 江燕.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税会计,2012(6).
[5] 金淑倩.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中国总会计师,2012(8).
[6] 冯西儒.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路径的若干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2010(8).
[7] 蒋向丽.浅议如何发展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J].甘肃科技,2009(10).
[8] 黄芳.浅谈内部审计与举报制度[J].中国审计,2009(8).
[9] 王明桃,茂璋.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转型的思考[N].今日新昌,2012.06.06.
[10] 胡守春.解决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几个问题的思考[N].中国审计报,2011.06.29.
上一篇:山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科技需求分析 下一篇:畜禽养殖场智能监测控制器的设计和开发
相关文章推荐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及创新策略
  • 分析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助力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
  •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研究
  • 房屋租赁关系中承租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 我国《合同法》第122条之评析
  •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 论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完善
  •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立法原则与实践目的研究
  • 浅析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 论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完善与建议
  • 论侵权法上可得利益损失的合理确定性
  • 我国自然保护地役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