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学习评价模式改革——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16-10-17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边春丽

【摘要】本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学习评价指标与课程培养目标脱节、评价形式单一僵化、评价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从转变传统学习评价观念入手,在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上,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实现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进而完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学习评价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评价模式;改革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优秀幼师的重任,当前单一的学习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构建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面临的重要问题。学习评价改革关乎学前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有效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调控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同时有效的学习评价也是教师总结反思整体教学行为、自我教学效果检测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必要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了当前教育的多元化趋势。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仅从教育者视角出发的单向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双向性,使评价不仅是教师检测学生的方式,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好办法,更成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以达到“以评价促反思”的目的。这样,不仅对课程教学本身、对学生都能做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也能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对学生的发展提供反馈,进而有效、全面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教师除了积极指导、示范,强化自评意识,还应在综合成绩中适当加大学生自评与互评在成绩中的比重,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课堂教学过程中“沟通”与“合作”的对话,是新时代教育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积极性,提高专业素养的多元评价方式的有效载体。
    (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以期末单次、结论性评价为主,缺乏多数、综合评价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在其开设的专业技巧、综合素质和技术类课程中,而单纯地依靠期末一纸分数来判断学生在整个学期对专业技能课程的把握程度,只会把学生引导成为知识的储存器,而缺乏对真正有价值的专业技能的理解、吸收和内化,表现出被动地学习、机械地记忆知识,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因此,为实现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需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及多元的评价形式。
    2.学习评价指标与课程培养目标脱节
    “综合培养,发展专长,全程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数课程都要求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但单一的评价体系与固化的考核内容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获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评价模式容易使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知识结论,进而模糊了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导致与培养目标的脱节。
    3.学习评价的反馈体系缺失
    学习评价的反馈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人(教师、同学)评价的方式反馈给学习者,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使学习者不断获得自我意识,并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反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具有定向和引导功能,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现状,看到学习的进展和成效,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指导探索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循环。
    二、评价内容的科学化
    (一)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人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程中的积极反馈比结果控制更有效。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注重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合,使学习评价成为一个共同参与、多边互动、促进发展的过程。
此外,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以人为本,学习评价还重视采用个性化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以“儿童简笔画”课程为例,建立的学习评价方案包括:评价内容指标(a.不同形象,以日常生活用品、植物、动物、人物、景物各为一类,每类画四个形象;b.完成命题简笔画一幅)、评价方式(a.闭卷、默画,时间60分钟之内完成;b.过程类评价:平时作业、协作分组;c.课堂考勤记录)、评价标准指标(a.造型:生动、活泼、夸张地表现物象;形象简练、线条流畅,准确、肯定;形象夸张得体,动态合理,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b.色彩:色彩搭配丰富生动;符合幼儿美术的色彩,有明确的色调,整体感强;c.创新:构图尝试新的构图形式;材料尝试新材料;技法加入肌理或手工技法,能与之前学习课程融合;d.时间:5分钟、10分钟、20分钟三个阶段)、归档材料(a.试实施方案;b.测试登记表;c.测试评选委员会成员名单;d.测试成绩;e.测试总结),通过明晰的评价指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其能力、技能、创新、协作等进行训练,探索、制定每门美术课程的学习评价改革方案,满足专业需求。
    (二)评价内容的可实践性
    以“三维”目标为依据构建评价体系。改革的根本在于将学习评价融入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追踪检测学生整个学习时段的发展和学习情况,同时结合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合理构建行为能力、知识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考核目标,建立评价点和三位一体的学习评价模式。学习评价方法的开发与实践。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讨论交流、讲解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与他人进行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素养,有利于较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学习评价方式嵌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开放式向学生呈现,不仅可以立体、多维度、即时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推动、调整和促进学习过程的开展,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评价。学习评价改革的广泛实施。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探索、制定每门课程的学习评价改革的可能性方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以及完善评价标准强调平时成绩,并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分时段、分内容形成综合成绩,同时还要注重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整体课程学习评价模式的改革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在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教师依据培养目标自主组织的学习评价多样化形式,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改革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和完善现有课程的评价模式,对完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把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考核方式、合理化评价标准以及针对性评价手段运用于教育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合理化课程学习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一)完善评价实施方案
    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需强调和重点突出以下几点: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系统、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以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特征,在社区从事学前教育及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实行“全程实践”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出发,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全程实践的教学体系,既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真谛。如弹唱、即兴伴奏、舞蹈形体、简笔画、手工、幼儿园活动组织、讲故事等这些实践性强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并辅之以充足的课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训练,满足社会幼儿培养机构对教育人才的需要,这样的培养模式既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更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提升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改革学习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应用,重智力、轻情感的片面化以及评价过程的程式化,使得评价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游离于学生的生活之外,与学生的成长过程分离。在继续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更应关注个体发展中诸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是否会学习、会生存、会合作、会做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学习评价形式,以多样的学习评价形式弥补学习评价中可能出现的不足。
    实施新的考核制度。改变传统试卷内容和考核形式,改革和推行专业技能类课程考试评价制度,同时推行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面试导向的考核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评价体系。如设置求职面试成绩可占考试的2/3,教学课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占实践类课程考核成绩的1/3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制度。课程评定方式由原来的一个方面扩充为“平时成绩记录”“期末成绩综合考试测试记录”“综合成绩评定”三个方面。平时成绩记录由“单次作业成绩”“课堂练习态度”“小组合作练习表现”“考勤记录”“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表现”及“学校内外专业比赛”组成,课程期末成绩综合考试测试,包括能力、技能、创新、协作表现测试四大部分。
    拓展实训基地,完善实习管理及考核方案。为实现培养具有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制定实训基地类实习课程,该类课程由与幼儿工作内容相关的教育内容及教育阶段进度组成,是培养专业化合格幼教人才的重要保障。所以,合理科学的实习课程要以明确的课程目标为基础,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问题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制订。根据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标准和要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实践课程,需强调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建立符合幼儿园实际需求与学生情况的实践课程目标体系;其次,要制订与实践目标和幼儿园工作相吻合的实习课程框架及内容体系;再次,建构与目标体系和幼儿园工作任务配合使用的学习评价体系。该类学习评价由校—园双方配合完成,缺一不可,要求参照详细的考评方案,客观、真实、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学习情况。
    (二)多样的评价方式
    改革学习评价体系,实施新的评价制度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无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或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的具体形式都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1.表现性评价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将表现性评价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现性评价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对过程的观察、记录评分常采用日常行为记录、行为检核表、评定量表和学习文件夹等方法,使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考查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以及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素质的发展状况。
    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画”课程为例,其教授内容大体分为儿童线描和儿童色彩两大部分,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考核评价手段及标准。线描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构图的基本形式(S型、X型、水平和垂直分割等),理解点、线、面,能用丰富的点、线、面装饰造型;色彩要求学生认识三原色、对比色、临近色、互补色等,学会使用拓印、喷洒、粘贴等肌理技法丰富儿童画作品形式。根据课程内容,分阶段、分内容、分时间评价,并尝试评价形式多元化(案例分析、平时作业、行为观察、实践创新),将学习评价形式根据教授内容嵌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知识点有一定的分值,与需要培养的能力对应,向学生呈现明确、开放式指标,这样不仅可以立体、多维度、即时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能推动、调整和促进学习过程的开展,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评价,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2.交流式评价
    交流式评价是教师通过口头或书面与学生的直接互动或间接交流来收集学生日常学业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与学生交谈,教师可以获得大量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有用信息,教师根据内在的标准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判,然后推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并调整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对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状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在讨论中,教师仔细倾听和理解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状况进行评估,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灵活机动的反应(如追问、探问等),由此推断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交流式评价比其他类型的评价更自然、更隐秘,能把评价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由此及彼地提出问题,步步深入,直至做出最佳回答。这个过程也是深入揭示学生思维过程、探寻学生真实想法的过程。
例如,在学前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儿歌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儿歌时,在感受儿歌独特的语言、童真、童趣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音乐、美术知识,以多种样式来表现对儿歌的理解和演绎(如演唱、律动,插图、绘本)。既符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欣赏要求,又实现了交流式评价的初衷和目的。另外,在阶段性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填写一张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总体印象的评议表,以期对教学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出选择,也可以在评议表写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促使教师自我反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评价是对教育效果的检验,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和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价,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把评价落实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随时掌控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构建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评价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实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促成了学生由被动、单一、封闭、个体向主动、丰富、开放、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校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清晰培养层次,改善专业定位不准确等情况,对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契合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丽.儿童文学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构建与实施[J].文学教育(上).2012(09).
[2]郭力平.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冲突、融合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10).
[3]王素贞.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J].教育探索,2012(08).
[4]鲍泓.高校学生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1).
[5]黄亚红,曹弋.对当前大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上一篇: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品牌生态系统建设研究 下一篇:省属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实务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
相关文章推荐

  •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
  • 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
  •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家庭代际学习研究
  • 新常态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
  • 混合式学习视域下的网络核心课程学习空间研究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用好思维导图 提升政治课品质
  • 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
  • 论文发表参考:深度强化学习概述
  • 论文发表参考: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
  • 论文发表参考:论师资建设对高校教学和人才培
  • 基于Moodle平台的创新创业学习活动设计与系统
  •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合理性
  • 基于课堂舞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声乐课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