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我国中小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制约因素和发展策略分析


2016-10-27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蔡颖辉;王越

【摘要】素质教育是建立在健康身体的基础上来掌握各种技能和培养优良思想品质的过程。而我们在实际中却把"健康的身体"和体育课忽视了。因此本文以学校与家庭的体育联动机制为出发点,研究目前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同时归纳总结哪些因素影响了学校与家庭的体育联动机制的发挥,从而剖析出中小学校今后体育联动长远有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学校;家庭;联动;
    【基金】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项目“中美家庭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比较研究”(07130529B)
   
    一、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概念
    界定根据青少年学生体育参与的需要,把学校与家庭作为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学校积极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参与者引进来,鼓励家长能够和学生共同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体育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养成体育参与的习惯,增加了家庭之间的互相了解和沟通,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二、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内涵
    家庭与学校联动是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探索出来的新模式,以终身体育思想为理念,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体育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把学生体育参与的阵地,拓展到课下,形成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平台,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的体育参与形式,并且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最终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二)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目标
    学校与家庭的体育联动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原来学校和家庭之间信息不畅通的障碍,在遵循青少年学生教育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进行一种整合,最终形成学校和家庭的体育联动,从而为学生的体育参与提供平台,最大范围地满足学生体育参与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水平,最终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特征
    1.参与的主体更加丰富
    使家庭以及社会体育组织共同参与其中,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练习的平台,另一方面优化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提高家庭体育的专业性。
    2.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学生
    在学校一方面通过正常的体育课堂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课外由家长负责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练习,这种练习一方面是对学校体育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强化,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途径,因此就能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能够参与体育,在课外也能参与其中,使教育过程具有连续性。由于学校和家庭体育联动的密切性,使得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变得及时、快速、有效,所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等方面就能够被及时地掌握,同时学校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以及体育技能水平。
    三、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我国中小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1.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作为社会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应该是开放式的教育,尤其是在当下的新时期,都需要综合性的人才,而健康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打破传统的学校体育单方面的体育教育培养方式,拓展到家庭中,把家庭和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社会的更高需要。
    2.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最近十几年的学校体育改革经历了不同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这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学校体育的各种角色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是学校体育的绝对主体,教师只是学校体育中的主导。但是与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来比,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还是令人担忧的,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家庭在青少年学生体育学习方面的作用。因此把家庭和学校进行有机地结合,形成学校和家庭的体育联动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的功能。
    3.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是个体发展和培养终身体育的需要
    健康是每个学生必须的需求。一方面他们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更加主动,另一方面他们把体育作为彼此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和交流的手段,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然而还有一部分的需求学校无法满足,这就需要另一阵地的家庭教育发挥作用,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家长可以根据青少年学生体育爱好,开展不同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够为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同的“阵地”,能够保证学生体育参与的延续性和长效性,这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参与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我国中小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家庭因素对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发展的影响
开展学校与家庭体育的联动机制,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了解体育内涵的人带动身边不了解体育的人。对体育的传播要以文化的形式来传递,而不是只停留在身体层面。而是真正在精神层面给人救赎的一种非常特别的手段和方法。使人们对体育的理解逐渐地转变,思想转变过后,行动上就和原来不同,就会对联动机制的开展起到有效作用,家长也愿意配合学校开展的工作,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就会很大。让家长和学生了解什么是体育,体育是一种怎样的意识形态,体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用途等一系列问题。学校有必要为家长和学生经常进行一些关于体育的浸润式的教育。
    2.中小学生的饮食健康问题
    对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发展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从身体形态的发展来看,营养的不均衡导致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受到阻碍。从饮食结构上看,没有做好开展学校和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基础,没有完全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家长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做好合理的膳食搭配,以保证学生身体生长、运动的需要,这样才能为学校和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中小学生的体育习惯对学校和家庭体育联动发展的影响
    我们要寻求一条“储蓄健康”的出路来代替“提前消费身体”的方式。把体育纳入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做运动的同时更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一种释放和缓解。“身体之事,内部之事也”,运动靠的是自觉。
    4.场地不足对学校和家庭体育联动发展的影响分析
    社区的器械都是低负荷安全性很高的器械。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生理负荷。家里的空间又非常小,如果投放一些专业的健身器械,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维护起来又是一个不符合当前实际的问题(经费和人力)。因此作者认为建立的机制要符合实际又要保障安全,既达到健身效果又满足空间要求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中小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我国中小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发展的宏观策略分析
    1.资金的投入
    为家庭与学校体育联动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经济的保障。在周末和寒暑假学校场馆开放高峰期的同时,要有更多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商充分给予支持。
    2.在学校举办运动会的同时要有更多的赞助商参与其中,在奖品的档次上要适合时宜的提高些,让学生和家长对体育竞赛有一种期盼性。3.政府要扩大学校的场地,定期派专人对场地和设施进行专业的维护和检修。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速度突飞猛进,使得许多学校操场的面积严重缩水,同时还要考虑安全问题。通过检修和维护保证安全后,应该建立一种类似“体育天地”的地方来代替过去枯燥乏味的杨氏体操的单双杠、鞍马等设施,恢复学校的足球门,篮球架等设施。
    (二)我国中小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发展的微观策略分析
    1.定期开展“亲子运动会”,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和学生的互动中去。同时学校还要利用现有的场地来举办赛事,比如年级之间的“篮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这种比赛要贯穿整个学年,一定不要“虎头蛇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赛事当中不仅是对学生体质的一种改变更是增进同学之间彼此友谊的纽带,使家长参与到游戏和比赛中更是发挥了体育的功能。
    2.目前长春等地已经开展了家庭体育作业的工程,所需的是家长和学校的沟通要及时,最为重要的是检查制度的建立,在学校方面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只需要执行力,开展时相对容易。但是对于家庭成员执行这一机制时,该怎么检查,什么样的结果才符合检查制度是一个大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种身体素质测试的机制,表格反应的是身体素质,一个月或者是一个季度之后再进行测试。在作业布置时教师和家长要激发孩子进行体育活动的热情,家长在学生做完体育作业后要进行打分。
    3.聘请营养学家授课时要采取双向授课制度。现场授课的同时,对于那些有特殊情况的,不能到场或者家庭路途较远的家长,要通过网络的平台把视频现场直播。并且把每一次的视频资料上传到QQ群里,作为一个永久的保存,让家长在家观看。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家长和学校充分地联系,并让更多家长对学校体育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五、结语
    学校与家庭的体育联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原来学校和家庭之间信息的不畅通,最大范围地满足了学生体育参与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最终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与家庭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正确认识每一个因素的作用,构建学校与家庭的机制,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科学、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查尔斯.习惯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何劲鹏.体育基本理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杜海燕,肖林鹏.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现状与启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09).
[5]方程.青少年“三位一体”体育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基于西安市的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05).

上一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分析 下一篇:国内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综述
相关文章推荐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家庭代际学习研究
  • 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及创新策略
  • 分析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助力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
  •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研究
  • 金上京路姓氏、婚姻家庭及人口
  • 房屋租赁关系中承租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 我国《合同法》第122条之评析
  •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 论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完善
  •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立法原则与实践目的研究
  • 浅析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 论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完善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