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青年社会保障问题如何对症下药


2017-10-20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戴荣四

【摘要】构建青年劳动者的社会安全网,关注青年社会保障,是促进青年发展的重要工作。而我国青年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了青年的发展。因此,需要构建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协调性好的青年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加大不同青年群体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维护青年在发展过程中的权益。

【关键词】青年  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 A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村青年也逐渐转移到城镇就业,青年就业的总量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我国青年就业不稳定、收入较低,容易受到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为了使新时代的青年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责任感,就需要满足青年的合理社会需求。社会保障与就业高度相关,是青年就业创业“兜底”的安全网,能够维护青年在发展过程中的权益,促进青年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青年社会保障政策不够健全,特殊群体容易被忽视

我国青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健全,青年社会保障发展方向趋于合理,逐步实现了保基本、广覆盖。但青年社会保障依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保障政策不够健全,缺乏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首先,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少对青年的针对性,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针对的是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的所有人,对青年利益的体现不够。青年社会保障制度是青年利益的分配规则,从形式上来看,现有的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分散且权威性不够,大部分领域的青年社会保障制度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存在,青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力不强。其次,青年保障政策不集中,青年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性不够。没有统一的“青年社会保障制度”或“某青年群体社会保障制度”,这阻碍了青年群体的发展。最后,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社会保障领域法治化起步较晚。如果不能尽早出台相应的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就会错失完善青年社会保障发展体系的良机,难以保证青年的权益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存在“碎片化”倾向,动态监测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在当前的青年社会保障政策中,青年群体之间、区域之间存有差异,呈现出分散化、内隐式的特点。青年社会保障政策更多地存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之中,青年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有待加强,不同青年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条块分割明显,一些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如医疗救助、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由于低保资格条件不同,不同保障对象所享有的保障待遇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从当前青年人口的统计来看,各地区的统计口径、发展指标不尽相同。比如,上海市按照人口年龄构成划分为4个年龄段:17岁以下、18—34岁、35—59岁、60岁以上;而北京则以五岁一组对不同年龄段进行人口划分;其他省份多是按照劳动力年龄划分为三类:18岁以下、18—65岁、65岁以上,没有考虑到青年人口的数量划分。各省市对青年人口的重视程度较低,无法达到对青年社会保障情况的动态监测。对青年社会保障发展状态的把控,需要从持续发展的状态中,找到青年社会保障发展的突破口,对其进行持续动态监测。而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不够完善,对青年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第三,制度衔接不畅、效率低下,特殊群体容易被忽视。目前,青年社会保障工作主要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民政部门管理,各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整体发展负责,还有很多部门也参与其中,比如教育部门、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等,部门众多导致制度衔接不畅。首先,共青团对青年社会保障的服务功能较弱,存在经办管理资源重复配置、重复参保、效率低下、制度之间衔接不畅等问题。其次,目前一些特殊青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甚至被忽视。比如,在当前社会保险与就业、工资相挂钩的制度和“多缴多得”的保险原则下,青年创业者往往忽视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和自身需求,导致社会保障无法完全覆盖;社会闲散青年由于脱离家庭、单位等管理主体,参保率低,无法参与到社会保险当中;青年残疾人面临生活难、出行难和就业难等问题;个别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风险。最后,青年群体间的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比如,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三资和民营企业的青年社会待遇较低,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和集体企业的青年待遇较高。在保险参与率方面,三资和民营企业较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高而全面。在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大学生参与程度高,而社会闲散青年容易被忽视,参与程度低。

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专门化、系统化的青年社会保障制度

构建针对性强的保障制度,尽快出台顶层设计方案。为了克服我国现有青年社会保障政策的不足,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专门化、系统化的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加强针对性政策的制定,真正解决当前青年社会保障政策交叉、空白等问题。可以在分散的基础上加以集中,充分发挥整体效能,消除青年群体的生存危机、疾病恐惧以及养老问题,促进我国青年社会保障政策的创新发展。在青年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上,要做到“整体推进”,重点倾向于在校青年、社会闲散青年。要明确改革路线图,全方位规划青年社会保障,做好时间计划表。要强化特殊青年群体的保障,重点关注青年群体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同时,为了形成全面性、系统化的青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以在校青年为核心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在职青年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依托医疗以及教育等专项的社会救助制度。要根据青年的具体状况,辅之以临时救助等急难救助。另外,青年社会保障顶层设计还需要做到“协同联动”。

消除“碎片化”倾向,明确青年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为了消除“碎片化”倾向,应通过制度整合保证公平。比如,在青年养老保险领域,在职青年与机关等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完善到位,并轨合成统一的城镇青年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形成体现国家意志的制度安排。同时,要坚持社会精算平衡原则,根据人口、经济和财政等,建立健全青年社会保险筹资机制和待遇确定调整机制,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确保基金中长期收支平衡,强化参保者缴费与待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要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优化青年社会保险责任分担,赋予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等主体合理责任。在青年保障制度的制定、执行、评估等过程中,为了推动青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序实施,公共部门等相关主体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明确青年社会保障的责任。比如,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好筹集和分配政府、社会以及自身资源的作用,为青年群体搭建起“支持型枢纽平台”,要凭借自身的政治、组织、资源等优势,充分发挥枢纽性功能。

建设“互联网+”工程,建立专门动态监测指标体系。“互联网+”青年社会保障工程的作用是建立基本数据库,摸清青年群体社会保障的底数、动态,协调各部门以及各方的力量,使闲散青年重新融入社会,实现与他们的持续性沟通,帮助他们焕发出应有的青春光彩。同时,为了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单位间的有效交流,要为闲散青年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信息咨询等,努力解决闲散青少年失学、失业问题,引导闲散青年回归学校,提高技能,实现就业。建立专门的青年社会保障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动态监测,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法规,如《社会保险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十三五”规划》等,为青年社会保障预警制度奠基。要及时感知经济形势对青年医疗、就业等的影响,把握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调控措施,建立专门的青年社会保障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充分掌握青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情况和需求信息,实现对社会保险、福利、救助等的优化。

(作者为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刘璞:《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新远见》,2010年第8期。


上一篇:供给侧改革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几何 下一篇:我国公民网络伦理素养该如何提升
相关文章推荐

  • 浅谈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 做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杏林青马工程”学员的时代责任与角色定位
  • 分析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问题与对策思考
  • 云盘服务商对盗版视频传播的侵权问题探究
  • 基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 婚姻法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问题研究
  • 竞业限制协议效力问题研究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