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2018-04-27    来源:新课程研究    作者:彭建勇;林瑶

摘 要:数感主要是指在数学推理运算中,对数字内部关联的一种捕捉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增强理性逻辑思维的准确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作者简介:彭建勇、林瑶,湖北省红安县明德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1-0568(2018)03-0092-02 
  就数学学科而言,具备良好的数感,能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十进制数的编码意义;对数字变化的内部规律更加精熟;能根據数据特征对数量关系做出预判;实现复杂语言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能灵活运用各种算法,选择简便计算方法;会估算,能够研判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对于数字的意义和运算规律会有超前的体验和敏锐的直觉。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 
  数学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一门工具学科,大量的数感蕴藏在生活情境中。要想找到蕴含数感的载体,必须拓宽视野,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让学生带着数学的慧眼去重新审视大千世界,用数学的概念和术语去描述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用数学的思维去解释一些有趣的问题,以具体事例为媒介,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虚无缥缈的空头理论,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数感的获得奠定良好的心理基准。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数时,对于数字1,不妨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1能表达的事物,如一条河、一只狗、一颗星星、一颗糖葫芦,接着诱导学生数清几颗糖葫芦凑成一串?几根筷子是一双?几瓶啤酒是一打?帮助学生理解数字1既可以表示单体(如一滴水),也能表示若干个单体组成的合体(如一瓶水);既可以表示大件(如大山),也可以表示小件(如一粒沙)。渗透合二为一,化一为万的思想。在教学重量单位时,不妨组织学生去中药店看看,感受一下称量中草药时对重量单位的严苛,亲自体验一下1克、10克、100克、1千克的分量和比重。 
  又如,认识大数时,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有趣的话题,让学生估测猜想:1000张纸的厚度是多少?迈1万步大概多远?一张报纸的字数是多少?一个人大概有多少根头发?一碗饭有多少粒米?经过猜想和判断,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的存在,再出示实例:地球半径约为6371千米,太阳的半径约为696300千米,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数感。 
  二、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数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思维是以动作记忆为主,失去动作经验的思维活动,无法稳定地保留在大脑皮层中。实验操作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字的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理性认知存储在记忆神经里。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契合了幼儿好奇、好动、好表现的人格特征,又能凝聚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创造数字,体验数字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首先指导学生温故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让他们用剪刀和纸板进行拼摆,分组合作探究,再集中展示汇报时总结出的几种方案:把梯形沿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将两个全等梯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梯形切割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利用割补法把梯形变形为三角形。最后让学生通过各个数据的前后联系归纳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割补组合图形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跟踪观察、分析各个数据源的走向,在数据流转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数据敏锐的辨识能力和甄别能力。 
  三、在观察思考中优化数感 
  观察是一种目的性强、计划周密、思维参与度活跃的持续性感知活动,它是打开理性思维的钥匙。任何数学问题都是对题设和假设的分析,要想得出结论,就必须在充分尊重条件事实的前提下观察分析数据特征,透过数字的蛛丝马迹,找到解题线索。 
  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练习题: 
  ①16×2=32 ②16×20=320 
  ③16×200=3200 ④16×2000=32000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观察上述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一个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比较前两个算式,因数2发生什么变化?积是怎么变化的?通过对比其他算式能得出相同结论吗?分别比较算式③和算式①、算式④和算式①,你又能发现什么?这样从左至右连续观察,有什么整体规律?如果逆向连续观察,这个规律又是怎样的?以上教学从局部观察到窥测全貌,然后又从整体规律来反证个案,循环论证,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将静止的、条文性的知识记忆转化为运动的、可塑的数感,让学生经历完整有序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优化数感。 
  四、在估算中诱发数感 
  估算是培养数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很有价值。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对数量的直观感觉,而是要把抽象的数字符号经过复杂的思维运行,不断巩固强化,形成一种经验意识;其次,教学中要结合实例,让学生凭借经验直觉估算,提高对数字的分辨率,塑造敏锐数感。 
  例如,在教学计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对估算能力要求较强的训练题:黑板长约( )米;足球场面积约( )平方米;全校大约有( )人;一筐苹果重4( );一支中性笔芯长15( )等。 
  数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的量化能力,以及对采集到的数据的多元认知上,同时还体现在估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度上。如李大哥种植杨桃树的收入是594元,种植樱桃的收益是329元,请估算李大哥种植两种果树的总收益。不同数感程度的学生回答不一样:有的认为,先取整百数500加300等于800,再看零头94加29大于100,综合考虑,总和大于900;有的认为,594与600近似,329与350近似,综合考虑,两个加数都做了夸大处理,因此真实和小于950;还有的认为,真实值介于500+300的和与600+400的和之间。这些估算方法都是对的,此刻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的数感认知,最后通过分析比较优化方案。 
  总之,数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有意识的坚持。教师在教学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准备好培养数感的素材;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教学后积极反思沉淀,改进完善教学方法,研究出一套系统地可持续发展的数感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顶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考试周刊,2017(A5):95. 
  [2] 许文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考试周刊,2017(A1):104. 
  [3] 贾曦.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N].发展导报,2017-12-08(027). 
上一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下一篇: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古诗文对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困境与治理
  • 小学数学教学巧用生活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
  • 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与对策分析
  • 基于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的微课设计
  • 浅析数学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 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本科教育的影响
  • MOOC平台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本科数学教学模式
  • 历代小学类著述与《山海经》研究平议
  • 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和“小问题”
  • 略论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论“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 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管理方式研究
  • 小学英语音标的渗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