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基于慕课平台的PBL法律教学模式初探


2016-11-02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刘宇

 【摘要】 运用慕课平台开展PBL法律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促进法律教学实践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发挥PBL法律教学模式在慕课平台中的最大效用,有必要对该教学模式中"弱结构"问题设计、反思性学习嵌入等要素进行充分考量。 
    【关键词】 PBL法律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 慕课; 
    【基金】 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CJYYB2013048)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由于该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法律教育领域对PBL的研究和实践亦方兴正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日臻完善,灵活运用慕课平台等信息网络技术条件开展PBL法律教学对于促进我国法律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PBL法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步骤
    (一)PBL法律教学模式的内涵PBL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创新型教育策略,其英文全称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语义上似乎仅属于学习方法的概念范畴,但在实践中,PBL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其置于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不断通过问题来刺激和鼓励学生展开自主与合作学习,并以此为起点对问题进行有组织的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出发,PBL法律教学模式作为PBL的派生概念和特定模式,指的是法科师生在法律课程实践过程中运用PBL进行法律学习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的综合,其实质上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方法和理念兼具的法律课程教与学的全新建构。
    (二)PBL法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在实践中,PBL法律教学模式需要不断使用案例或相关问题来刺激学习,以逐步塑成学生基本的法律思维。其基本过程大体包括:第一,阅悉所有重要的案件事实,发现并分析问题,判断相关信息是否被充分提供。第二,法律和政策相关争点的识别。这种识别由学生自行完成并由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学生加以完善。第三,法律适用规则和应对方法的确定。要求法科学生通过不断的自我追问来开展独立研究和学习,进而初步明确相关规则和方法。第四,由法科学生将这些规则和应对方法用于解决问题,即案例或问题分析、解决的过程。在此过程讨论中,法科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学生如何针对问题适用相应规则。第五,要求学生就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做出初步结论。总体而言,该教学模式重在以法科学生为中心,由法科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专注于学习,进而培养其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慕课平台开展PBL法律教学的优势
    运用慕课平台开展PBL法律教学,指的是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平台的开发和运用,灵活开展PBL法律教学活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第一,扩大并营造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和空间。通过慕课平台进行PBL法律教学,一方面可以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扩展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信息交流。另一方面能够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安全、私密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更灵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保证学习时间弹性化。因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水平一般有所差异,慕课平台交互式的特点使得学生能够相对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量,进而由此创建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有助于教师开展开放式教学。鉴于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趋向,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激增,从而带来教育成本的极大提高。为适应这种变化,大学教师需要在不与自身及学校既定的学术价值和目标相抵牾前提下,积极主动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借助慕课平台进行PBL法律教学有助于教师适应这种飞速变化,使其能够借助媒介的移动性将教师的教学技能拓展到新领域、新环境中。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空同样能够适时获得教师辅导,从而不断拓展其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三、慕课平台中PBL法律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点
    (一)建立友好的学习界面借助慕课平台进行PBL法律教学需要进行PBL全程的图像演示。这种演示的主要媒介是桥接学习者和计算机的屏幕界面,所以在相关模块设计中首先需要实现最佳屏幕展示。初次使用该平台的学习者由于缺乏经验可能会对计算机产生焦虑情绪。要想减低这种焦虑感,提高初学者注意力,就必须保证计算机程序界面友好。大体上,这种界面应当要能够鼓励学生把计算机当成学习工具,并增强他们对技术使用的理解和掌握。首先,为减少学生面对众多问题选项可能产生的无所适从的感觉,可以把可选方案设计成不同颜色的拼图选择。拼图的目的是用生动的图表形式来体现计算机程序的中立性,防止学生将可能产生错误选择的后果归咎于计算机程序,进而增强焦虑感。同时,在界面中还应当通过图标提示来增强人机交互,通过这种交互不断提示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之后按先后顺序处理,并输入自己的相关回应。另外可以通过界面提示图标来提醒学生适时进行特定要点的记录,以便其在后续学习阶段可以进行回顾并反思。其次,利用友好界面演示来防止在团队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习惯性自我防卫”现象。这种现象是指为避免思想冲突,保护自己不受言语威胁而不充分表达自身真实想法的一种习惯性行为。在该平台设计过程中,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时弹出短信息或界面窗口不断提示学生进行信息记录以及团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画面譬如法制Flash动画、法制视频等演示来降低学生焦虑心态,促使团队成员在进行思想交流时以积极平和的态度表达观点。
    (二)注重法律问题及其情境(案例)设计首先,进行“弱结构”法律问题设计。“弱结构”法律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或单一的答案,而且问题可能随着解题过程所获得的新信息而有所变动。譬如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现行法律尚未明确规制的存在争议的法律问题。正是因为这种“弱结构”特点,此类问题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不同学习者因其背景差异而对此类问题切入点不尽相同,得出的解答结果也可能有所不同,但在思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最大发挥。在设计时应当注重择选并使用“弱结构”法律问题来组织学习情境,以此作为教与学的起点,刺激学生学习,引导其探究并激发其创意,从而实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其次,灵活运用实际生活或真实情境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传统课堂教学通过法学教材与考试来引导学习,PBL法律教学方式则以法律问题情境(案例)来引导学习。这些生活或真实情境核心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探讨问题的本质,积极整合各领域知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践中,如果实在难以设计出这些问题所处的生活或真实情境,那么也应该对这些特定生活情境进行仿真模拟,只有如此,才能使问题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嵌入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实际上是“双环路学习法”的重要体现。此种方法亦被称为“创造性学习”,简言之就是“知道为何这样做”,能够不断对自己(个体或团队)行为的正确与否进行反思的认知模式。这就要求,在慕课平台中进行教学模块设计时,应当克服计算机程序给人以固定、僵化的印象,发挥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最大的灵活性,进行嵌入反思性学习“双环路”程式的设计。具体而言,在运用慕课平台进行PBL法律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程序要能够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在各种不同的时间点,通过语音、图标、动画等方式提示学生思考他们正在从事的进程。同时要求学生评估自己的活动状况,回顾已经进行过的学习活动,总结出各自的学习经验(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目标等),并在学习团队中进行讨论。这种反思性学习的嵌入可以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己在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确保他们对学习现状有更清醒的认知。此外,反思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适时认真回顾并反思其已经开展的学习进程,进而对先前已经做出的结论或答案进行重新评估。
    重新评估一定程度上属于反思性学习的最后步骤,其目的是使新获取的知识与已经掌握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学习者的反思过程及其知识体系中。在此过程中,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慕课平台中,进行重新评估学习的主要步骤可包括:首先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法。之后,团队各成员完成阶段学习时,计算机程序允许学生浏览和评价其他团队成员的解决方法及其解释,将其与自己的“答案”进行比较,并在慕课平台中通过网络语音、论坛等技术方式和其他团队成员展开讨论,以此来学习其他可供选择且同样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实践证明,PBL法律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慕课平台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为PBL法律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诸多支持:不仅拓展了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而且为学生开展团队合作学习创造了更多机会,同时也使教学反馈和反思性学习更为及时便利。从而使该模式具备区别于传统学习和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为此,高校在运用慕课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实施PBL法律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积极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为该模式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此外,还需对相关的师资培训、人力投资以及学习资源的丰富等要素进行积极考量,以确保该模式在实践中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翔云,等.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
[2]吴维仲,等.“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93.
[3]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3-93.
[4]沈秋红.质疑———组织“学习之轮”前进的动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6,(6):19.

上一篇:发展职业认知,促进师德养成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现状及对策探究
相关文章推荐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基于数字时代
  • 什么是农民眼中的美好生活 ——基于乡村振兴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 基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 医疗合同违约责任中非财产责任的适用
  •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基于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的微课设计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瑜伽课程改革研究
  • 基于荣誉体系视角下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及
  • 基于“智慧团建”建设下广东高校共青团
  • 共享经济新发展浅议
  • 基于“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