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新闻传播论文:音乐传播中的文化表达与媒介隐喻(2)


2021-03-25    来源:新闻传播    作者:薛皎


二、音乐真人秀节目中的媒介隐喻
  尼尔·波兹曼在“媒介即讯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即隐喻”,认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媒介是这种工具展现出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媒介通过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从而实现其自身的隐喻功能,获得一种新的涵义,而这种新的涵义更多地关乎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正如波德里亚所说,“铁路所带来的‘信息’,并非它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等等。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所传送的画面,而是它所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将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作为音乐及其价值观点传播的媒介就包含此意。流行音乐现阶段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如今仍然活跃在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的层出不穷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推动。梁博也身处其中,通过参加《中国好声音》《歌手2017》《我是唱作人》节目完成了从素人到歌手再到原创音乐人的转化,他和在背后推动他的音乐真人秀节目构成了新的隐喻。
  (一)“从草根到歌星”的可能性
  实际上“草根”是之前的表述习惯,因为最近几年粉圈文化“扩大化”,现在一般用“素人”指代在参加节目选拔之前没有任何职业演艺经历的普通人。梁博在参加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的时候还只是吉林音乐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从第一次登台表演只有一位导师为他转身,到最终获得全国总冠军,梁博的这段经历很有激励效用,激发了各方的想象与行动。首先,同样年轻朴素的音乐爱好者从他身上找到了身份认同,初登舞台的梁博很平凡,人们将自己代入其中很简单,似乎每个人都能轻易地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就是这样一个你我他的缩影,最后举起了冠军的奖杯,更能让大众从他那里获取对未来的信心。其次,节目制作方从梁博身上看到了素人海选类选秀节目未来发展的希望。从2004年湖南卫视举办第一届“超级女声”开始,每年各种低门槛的音乐选秀节目跟风而起,而《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将这类节目的重点从“选秀”转向了“音乐”,梁博的夺冠也正印证了这一点,让一些节目制作人看到了音乐节目新的发展路径,以及重启的可能与必要。
  (二)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有意义
  我相信梁博是因为笃信传播的力量才坚持只演唱自己的作品,他应该也深信音乐能够带给人们感悟与影响,因此在表达时才慎之又慎,担心为听众带去负面的信息,我也相信梁博是因为害怕传播的力量所以才在演唱之外惜字如金,以至于在参加《我是唱作人》时被工作人员吐槽“难聊”,在李健演唱会作为嘉宾亮相时被李健调侃“梁博说话收费”。梁博处在歌曲表达和日常表达两个环节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他总是在作品中尽致地传递给人们信息和情感,甚至还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解读,有言已尽意无穷的氛围,而在日常的表达中他常常言简意赅,面对采访时没有多余的话,“表达能力极强,没有‘嗯啊哎是’‘这个那个’的废话,精通逻辑学与辩证法。”《环球人物》的记者在知乎上这样评价他。在一檔音乐节的衍生栏目中他几乎不会主动说话,因为他始终想呈现给大众的是他的“歌手”身份,不能让演唱以外的自己对他的作品产生任何干扰。媒介传播的内容当然都是有意义的,但其中有重点和非重点,甚至还有冗杂的信息,如何突出重点内容产生正面效果,如何让受众淡化非重点,甚至忽略多余的信息避免传播的负效率,是留给我们的思考。
  (三)坚持原则总会迎来机遇
  梁博从出道之初就坚持演绎自己的作品,只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演唱别人的歌曲是他的原则。在第一次参加选秀且获得冠军之后,正是他知名度和关注度最高的时期,但他坚持没有原创作品不演出的原则,选择沉淀学习创作,去美国录制专辑,甚至考上研究生回母校继续读书。在有了自己的作品并积累了经验之后他才开始重回大众视野,发行专辑,举办巡回演唱会。在既有节目规则和自己的原则有冲突的情况下,他选择拒绝《我是歌手》节目的邀约,直到2017年节目改版允许全部演唱自己的作品,他才登上了那个舞台。如果坚持只演唱自己的作品、只愿意表达自己的心声被认为是固步自封不懂变通,那么其实为了利益而舍弃自身的原则才是更可悲,为自己设立原则是规范自身,不是为了作秀,不轻易迎合妥协的人总会迎来机遇。
  结语
  将音乐真人秀节目当做一种媒介研究是“泛媒介”的做法,我认为通过音乐节目这个媒介,借助歌曲这个载体,受众或者说听众是可以和演唱者沟通的。梁博是一位我很喜欢的歌手,从他的歌声中我会生出很多感悟,能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也相信他的歌曲所传递出的文化与价值观能够给许多人带来影响,而他本人参加音乐真人秀的经历本身就带有很多隐喻。或者也可以说是音乐真人秀节目透过一位歌手的成长所体现出的媒介隐喻,可以引发我们对音乐传播方式与内容,以及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边策,大众音乐传播价值分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李晓云.媒介技术的变迁及其隐喻功能的实现[J].新闻界,2010年第3期.
  [4]陈唏,音乐与传播媒介的互动性探究——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J].新闻战线,2017年第12期.
  【作者简介】薛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上一篇:马克思核心期刊: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发逻辑与价值分 下一篇:新闻传播论文:浅析传统媒体融合路上的传统优势
相关文章推荐

  • 新闻传播论文:浅析传统媒体融合路上的传统优
  • 会计论文发表:《政府会计制度》对地质勘查单
  • 财会论文发表:财务共享对企业财务职能的作用
  • 财务论文发表:探讨绩效考核下的财务报表分析
  • 会计论文发表:施工企业如何将财务核算提升至
  • 会计论文发表:新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
  • 核心期刊论文: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与
  • 数学教育论文:浅谈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
  • 数学教育论文:中职数学“分层次目标教学模式
  • 教育论文发表:浅谈如何在汉语口语教学中融入
  • 英语教育论文:试论大学英语教师形成性课堂评
  • 教育论文发表:技工学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
  • 思政教育论文: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 思政教育论文:浅论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 思政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浅
  • 思政教育论文: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